针灸治疗轻度脑损伤:从 MRI 脑微结构到长期症状缓解的突破性研究

针灸治疗轻度脑损伤:从 MRI 脑微结构到长期症状缓解的突破性研究

导语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作为全球高发的神经系统损伤,80%-90% 的创伤性脑损伤(TBI)病例属于此类。其中,24%-84% 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脑震荡后综合征(PCS),表现为持续的躯体、神经及行为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然而,目前缺乏循证医学支持的有效治疗方案。近期发表于《Radiology》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首次通过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证实:针灸可改善 mTBI 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完整性,并与长期 PCS 症状缓解显著相关。这项研究为 mTBI 的非药物治疗提供了从影像学到临床症状的完整证据链。

一、研究背景:mTBI 治疗的困境与针灸的潜力

mTBI 虽被称为 “轻度”,但其后续影响不容小觑。TRACK-TBI 研究显示,即使是在一级创伤中心就诊的 mTBI 患者,受伤 1 年后仍会报告与损伤相关的功能障碍。现有 PCS 治疗方案包括止痛药、抗抑郁药、物理治疗等,但效果有限且常伴随不良反应。

针灸作为一种低不良反应的非药物疗法,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既往研究提示,针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促进神经修复、增加脑血流、减少神经元凋亡等机制缓解 PCS 相关症状(如焦虑、疼痛、睡眠障碍)。但此前缺乏直接的人体临床证据,尤其是关于其对脑结构改变的影响尚未明确。

本研究的核心假设是:针灸可通过修复脑白质微结构(尤其是轴突完整性),从而缓解 PCS 症状并维持长期疗效。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严谨的随机对照与多维度评估

这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于 2016 年 8 月至 2020 年 9 月开展,严格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及 CONSORT 报告规范,注册号为 NCT02868671。

1. 研究对象

  • 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mTBI 诊断标准,受伤后 7 天内完成基线评估,无严重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物质滥用史或结构性脑损伤(通过初始头颅 CT 排除)。
  • 样本量:共纳入 66 例 mTBI 患者,平均年龄 41.2±12.7 岁,男女比例约 1:1.06(32 男 / 34 女);另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用于 MRI 基线对比。
  • 损伤原因:交通事故(58 例)、跌倒(4 例)、高处坠落(5 例)、袭击(16 例)、直接撞击(3 例),各组间损伤原因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

2. 分组与干预方案

患者按 1:1:1 比例随机分为 3 组,干预周期为 4 周(共 14 次治疗):

组别干预细节
真针灸组(n=22)使用一次性无菌不锈钢针,选取 6 个穴位(前侧:印堂、百会、合谷、太冲、关元、足三里;后侧:百会、风池、三阴交、心俞、肝俞、肾俞),交替治疗。针刺至 “得气”(患者感到酸、麻、胀),并给予 2Hz 电刺激 30 分钟。
假针灸组(n=22)使用 Streitberger 针(针体可回缩至手柄,模拟针刺但不刺入深部),选取非穴位点,不追求 “得气”,电刺激仪仅亮灯无实际电流。
等待列表对照组(n=22)不接受任何干预,仅进行评估。

文章配图

图一 研究流程

3. 评估方法与时间点

(1)临床症状评估

采用Rivermead 脑震荡后症状问卷(RPQ-16),这是国际通用的 PCS 评估工具,包含 16 项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按 “过去 24 小时与受伤前相比” 评分(0 = 无,1 = 无变化,2 = 轻度,3 = 中度,4 = 重度)。为排除 “无变化” 症状干扰,将评分为 1 的项目重编码为 0。

  • 评估时间点:基线(受伤后 7 天内)、治疗后即刻、6-12 个月随访。
(2)MRI 脑微结构评估
  • 扫描设备:3.0T MRI,采集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主要参数包括:b 值 = 1000 s/mm²,扩散方向 = 30 个,层厚 = 2mm,无间隔。
  • 核心指标各向异性分数(FA)—— 反映脑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FA 值越高,纤维排列越整齐、髓鞘越完整;降低提示轴突损伤或脱髓鞘)。
  • 评估区域:基于既往研究,重点分析右侧大脑脚、内囊前肢、后放射冠(PCR)、扣带回 - 海马等白质区域。
  • 扫描时间点:基线(与临床评估同步)、治疗后即刻(4 周);健康对照组间隔 4 周进行 2 次扫描,排除扫描间隔的自然波动。

4. 统计分析

  • 组内 / 组间症状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事后检验用 Bonferroni 校正。
  • 影像学指标与症状的关联: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
  • 显著性阈值: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关键研究结果

1. 针灸显著改善 PCS 症状,且长期效果稳定

  • 短期效果(治疗后即刻)
    真针灸组 PCS 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5.2±6.9,P=0.002),而假针灸组(-1.2±6.4,P>0.05)和等待列表组(-1.5±5.0,P>0.05)无显著变化。组间对比显示,真针灸组改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 均 < 0.05)。
  • 长期效果(6-12 个月随访)
    真针灸组 PCS 评分进一步降低至 - 8.1±8.6(与基线比,P<0.001),而假针灸组(-2.3±5.3,P=0.052)和等待列表组(-2.3±4.8,P=0.053)仍无显著改善。这提示针灸的疗效可维持至少 1 年。
    文章配图
图二 PCS评分变化趋势

2. MRI 揭示脑白质微结构的关键变化

(1)mTBI 患者基线脑白质异常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所有 mTBI 患者在 4 个白质区域的 FA 值显著降低(校正后 P<0.001):

  • 右侧大脑脚
  • 内囊前肢
  • 右侧后放射冠(PCR)
  • 扣带回 - 海马
    未校正分析显示,FA 降低范围更广,还包括胼胝体、双侧内囊后肢等,与既往 mTBI 影像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这些区域是 mTBI 后白质损伤的 “易感区”。

文章配图

图三 mTBI患者和健康对照的不同白质区域FA差异
(2)针灸对脑白质的修复作用

仅真针灸组出现显著的 FA 值改善,且集中在右侧后放射冠(PCR)

  • 治疗后,真针灸组右侧 PCR 的 FA 值较基线显著升高(P<0.001),而假针灸组和对照组无变化(P>0.05)。
  • 关键发现:右侧 PCR 的 FA 改善程度与 6-12 个月随访时的 PCS 症状缓解显著相关(r=-0.723,P<0.001),即 FA 升高越多,症状改善越明显。
    文章配图
图四 治疗前后不同白质区域FA改善

3. 安全性

两组针灸干预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包括针刺部位疼痛(真针灸 2 例,假针灸 3 例)、嗜睡(3 例 vs 4 例)、头晕(4 例 vs 5 例)等,无严重不良事件,提示针灸安全性良好。

四、技术亮点:DTI 如何揭示针灸的神经机制?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本研究的核心技术,其通过测量水分子在脑组织中的弥散特性,间接反映脑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完整性。其中,各向异性分数(FA) 是最关键的指标:在正常白质中,水分子沿纤维束方向(轴向)弥散更快,垂直方向(径向)弥散受限,故 FA 值高;当轴突损伤或髓鞘破坏时,径向弥散增加,FA 值降低。

本研究的技术创新在于:

  1. 精准定位损伤区域:通过校正后的 FA 分析,锁定右侧后放射冠(PCR)为 mTBI 的核心受损区域 ——PCR 连接大脑皮层与丘脑,参与感觉、运动信号传递,其损伤与 PCS 的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直接相关。
  2. 量化针灸的修复效应:首次证实真针灸可特异性提高右侧 PCR 的 FA 值,且这一变化与长期症状缓解相关,为针灸的神经修复作用提供了客观影像证据。
  3. 严格的对照设计:假针灸组采用 “非穴位 + 无得气 + 无电刺激” 的三重对照,排除了安慰剂效应(如针刺动作、患者心理暗示)的干扰,明确了真针灸的特异性疗效。

五、临床意义与启示

  1. 为 mTBI 提供有效非药物治疗方案:目前 PCS 治疗以对症药物(如止痛药、抗抑郁药)为主,但效果有限且有不良反应。本研究证实,14 次针灸治疗可显著缓解症状并维持 1 年以上,为临床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选择。
  2. 影像标志物指导个体化治疗:右侧 PCR 的 FA 值可作为预测针灸疗效的 “生物标志物”—— 治疗后 FA 升高明显的患者,长期预后更好,未来可通过 MRI 评估筛选最可能获益的人群。
  3. 揭示针灸的神经修复机制:研究提示,针灸可能通过改善脑白质完整性(尤其是 PCR 区域)发挥作用,其潜在机制包括促进轴突再生、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减少神经炎症)、增加脑血流等(与既往动物实验结果一致)。

六、研究局限

  1. 样本量与单中心:66 例样本量较小,且来自单一中心,可能限制结果的外推性,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验证。
  2. 长期影像随访缺失:仅在治疗后进行 MRI 扫描,未获取 6-12 个月的影像数据,无法明确脑白质修复的长期稳定性。
  3. 盲法局限:研究者和评估者知晓患者是否接受针灸(仅对真 / 假针灸盲法),可能引入偏倚;未来需采用 “假电刺激 + 盲法评估” 的更严格设计。
  4. 随访时间不足:1 年随访尚不能评估针灸对 mTBI 长期 neurodegeneration(如慢性创伤性脑病)的影响,需延长随访至 3-5 年。

总结

这项发表于《Radiology》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严谨的设计和先进的 MRI 技术,首次证实:针灸可通过改善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患者的脑白质微结构(尤其是右侧后放射冠),显著缓解脑震荡后综合征(PCS)的长期症状。这一发现不仅为 mTBI 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案,更通过影像 - 临床关联,揭示了针灸作用的神经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开辟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Wang ZN, Ding JR, Li X, et al. Acupuncture Improves MRI Brain Microstructure with Postconcussion Symptoms in Mild TBI: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adiology. 2025;316(1):e250315. https://doi.org/10.1148/radiol.250315.

感谢关注,欢迎合作

联系方式

微信:Chushanzhishi2022
微信公众号:NMR凯米小屋
作者B站:楚山之石
CSDN: 楚山之石
知乎: 楚山之石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