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年,想着回顾一下,依然继续着投资与读书的主题。
投资
先说投资,全年大部分时间依然延续着上一年的熊市,这已是第四年,导致市场渐渐进入一潭死水的状态。直到九月末的政策大转向,突然就从深井无波变成了汹涌澎湃,感觉上全年有种跌了十一个半月,仅仅半个月的爆发,也让股市到年底的定格照片看起来还不错。
个人的投资组合中,主要还是在港股的中概互联上,可以用恒生科技指数作为一个平均标尺,去年涨幅18.7%,连跌三年后终于看到了底部和曙光。连年的下跌,终于把成长型的互联网公司杀成了高分红和回购的价值型公司,目前的性价比和股东回报都挺突出,准备继续守住。
而A股的配置主要是一只基金,风格相当于一只指数增强基金,已持有八年,期间实现平均年变化12%+,稳稳跑赢A股宽基指数,准备继续持有下去。除此,在A股还持有招行,在这几年的估值水平下基本属于非卖品,意在收收股息。但没想到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去年的A股银行板块走出了妥妥的牛市感觉,回顾再看,大概之前因房地产的悲观预期,再叠加利率不断下滑,银行板块估值不断压缩,但银行板块整体算高股息的红利股,在近几年的红利风格影响下,迎来了一次估值修复。
去年的中概互联股,大部分都算是反弹,有强有弱,毕竟大的消费环境依然不好,唯有小米创出了新高。大概也就2、3年前,当时看过也思考过小米。那时的小米手机主业正在艰难的进军高端化,并且起步还不算成功,接着又宣布要进军已经竞争挺白热化的电车领域,有种非要赶个晚集的感觉,前途一片模糊。结果如今却成了最早走向新高的中概科技公司,回顾起来倒生出一种感慨:曾经运去英雄不自由,如今时来天地皆同力。
悲观时,容易怪环境不行,政策不行,周围的人也不行,社会戾气大增。面对宏观,只能应对,很难作为。投资路上,最多的变数是宏观,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做好自己,莫向外求。
读书
今年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更多了,两年多时间,基本把经济投资领域的书籍翻了一遍。从经典的读起,慢慢就不太能找到感觉还行的书了,也算完成了该领域思维框架的建设,剩下的大概也就是在实践中去查漏补缺了。
微信读书给出的年终读书报告比去年多了不少时间,主要是今年开始加入了听书。虽然我个人听书经常走神,就不太适合听严肃的书籍,倒是比较适合在碎片时间听些信息密度不高的网络小说之类。
书总是太多,就个人而言,选书的范围:一是找觉得有用的知识,是为学习、认知和理解世界;二是对作者感兴趣,是为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三是纯粹为了休闲打发时间了。
回顾了一下去年的标记书单(如下图),后面简单分类推荐几本。
从认知和理解世界的维度,今年读过的感觉不错的有: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如果对货币发行,利率等货币金融概念和政策感到困惑,这本算是最基础的科普书。
陶然《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周飞舟《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这两本补上了一些国内地产市场发展演变与财政关系的知识拼图。
布鲁斯·C·格林沃尔德《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理论框架,这本应该是曾经读过的相关书籍中归纳的最好的。
从了解作者的维度,今年主要读的是村上春树和鲁迅,其中村上主要读了他四十岁之前写的青春五部曲:
《且听风吟》
《1973年的弹子球》
《寻羊冒险记》
《舞!舞!舞!》
《挪威的森林》
有人说一个作者早期的作品多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包含了最多的个人身影。以上前4部作品村上甚至都是以“我”为主人公,且其中的“我”都是同一人不同时期的故事经历。
当时的时代背景,正是日本年轻一代走在三十年滑落的开端,孤独而迷茫,这几本小说的共同点是故事散乱,而情绪细腻,借小说人物表达了各种细微的时代情绪,文字描写堪称炉火纯青。
面对时代的风吹过,借用村上作品的话:且听风吟,我们便是这样活着,一切都将一去杳然。
另外一位作者就是鲁迅,几年前看了个电视剧《觉醒年代》,就想重新读读鲁迅的作品。去年终于读完了鲁迅先生自己选择公开发表的所有原创文集(不包括其翻译和后人整理的当时未发表的书信与文稿等)。鲁迅的作品有小说、散文和杂文,个人最爱的是散文,读起来最感可怜的是小说,而最锋利但又与无奈交织的是杂文。鲁迅的作品太个人化,见仁见智,具体文集就不推荐了。
不过还是用先生的话来结束“读书”这节主题:
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这不只是文坛可怜,也是时代可怜,凡有可怜的作品,正是代表了可怜的时代。
愿未来少有可怜的作品。
...
去年读到一句词“人间路窄酒杯宽”,心有所感:过去二十多年,国家也好,个人也罢,脚下都是大道,一路狂奔。近年,前方的路变窄了,只好慢下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更能消,几番风雨?”
年末,和朋友饮酒,慢悠悠,走一个,又走一个,心宽路窄,就这样又跨过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