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爸爸,两种人生剧本
穷爸爸:高学历博士,事业成功但终其一生为财务问题挣扎,去世后留代付账单。口头禅:"在学校要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
富爸爸:八年级未毕业,白手起家成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留下数千万美元遗产和财富智慧。常说:"努力学习,那样你就能发现一家好公司并收购他。"
核心差异:穷爸爸是"工作就是一切的打工人思维",富爸爸是"深谙金钱游戏规则,实现财富自由的投资者思维"。
🚫 第一课:富人不为钱工作
作者经历:9岁时因被同学妈妈嫌弃是穷孩子,与好友麦克萌生变有钱的愿望。最初打废牙膏皮主意,想铸造五分钱硬币,被爸爸上了伪造货币犯法的普法课。
富爸爸的考验:富爸爸提出让他们在超市打杂,每周六干三小时,每小时报酬十美分。作者和麦克工作枯燥乏味,感到被剥削,第四个星期决定退出。
富爸爸的教导: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低工资让他们体会为钱工作的愤怒和不满,指出大多数人被恐惧和贪婪控制,陷入"老鼠赛跑"循环(起床、上班、付账、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账)。
免费工作的转机:富爸爸提出让他们免费工作,作者和麦克在观察中发现超市经理撕掉卖不掉的漫画书封面退给经销商,剩下部分当垃圾扔掉。他们向经销商要来了这些漫画书,在麦克家地下室办起漫画阅览室,向每个来看书的孩子收取十美分门票,雇麦克妹妹当图书管理员,每周付一美元工资,平均每周能带来九点五美元收入,真正体会到让钱为他们工作。
什么是“老鼠赛跑”?
“老鼠赛跑”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为了应付日常开销而不断工作、赚钱,但收入的增长往往被随之增加的开支所抵消,最终仍然被困在为钱奔波的状态中。
典型的表现就是:
- 起床 → 上班 → 挣钱 → 付账 → 再起床 → 再上班 → 再付账 → ……
这种循环就像一只在转轮上奔跑的老鼠,虽然一直在努力奔跑,但却始终停留在原地,没有真正的前进或自由。
“老鼠赛跑”的特点包括:
- 为薪水而工作:人们依赖工资来维持生活,一旦停止工作就没有收入。
- 被动收入低或没有:主要收入来源只有劳动所得,缺乏资产带来的被动收入。
- 支出随收入增长:当收入增加时,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导致新的消费压力(例如换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车),而不是实现财务自由。
- 被恐惧和贪婪驱使:
- 害怕没有钱,所以拼命工作;
- 被物质欲望驱使,花钱买更多东西,反而需要赚更多的钱。
富爸爸的观点:
富爸爸认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人通过低工资体会到为钱工作的无奈、愤怒和不满,这其实是人生给予他们一个觉醒的机会。
他指出,要跳出“老鼠赛跑”,关键在于:
- 学习财务知识,理解资产与负债的区别;
- 投资于能带来现金流的资产(如房地产、企业、股票等);
- 培养财商,建立让“钱为自己工作”的思维方式;
- 最终目标是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工资生存。
总结一句话:
“老鼠赛跑”是一种永无止境的为钱工作的循环,唯有通过提升财商、积累资产,才能跳出这个陷阱,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
这也是《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最核心的理念之一。
📚 第二课:为什么要懂得财务知识
核心观点:你挣了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了多少钱,以及能留住多久。举例:有人中彩票后几年又被打回原形,体育明星、影视明星晚年财务困窘;1923年美国顶尖商业领袖和富豪,二十五年后很多人破产、自杀或入狱。
资产与负债的区别:资产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负债是不断把钱从你口袋里掏走的东西。
现金流模式差异:
穷人:收入(工资)几乎立刻用于支付各种开销,钱左手进右手出。
中产阶级:收入比穷人高,但把大量钱用于购买他们认为是资产的负债(如自住房子、汽车等),支出和负债随收入增加而水涨船高,身陷"老鼠赛跑"循环。
富人:首先建立和购买真正的资产(如产生租金收入的房产、带来股息的股票等),资产产生的收入支付日常开销,盈余继续投入购买更多资产,资产滚雪球,被动收入覆盖甚至超过日常支出,实现财务自由。
关于房子的争议观点:富爸爸认为对于大多数自住的房子而言,不是资产,而是负债,因为每月要还月供、交房产税、付保险费、承担维修保养费用,投入的资金若用于投资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可能回报更多。
💼 第三课:关注你自己的事业
麦当劳案例:麦当劳创始人雷·克罗克应邀给商学院学生演讲,被问做什么生意时,回答真正的生意是房地产,因为麦当劳着眼于分店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土地所有权,加盟商为其买下黄金地段土地支付费用,使其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独立房地产商业公司之一。
职业与事业的区别:职业是获取主动收入的方式(如医生、律师等),事业是资产项下能持续创造被动收入的东西。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为别人的事业添砖加瓦,忘记经营自己的事业。
真资产类别:不需要到场就能正常运作的业务、股票、债券、能产生收入的房地产、票据借据、知识产权带来的版税等。
行动建议:保住现有职业的同时,把部分收入用于购买真正的资产,控制支出,减少不必要的负债,富人用资产产生的收入购买奢侈品。
🏢 第四课:税收的历史和公司的力量
税收的演变:所得税最初在英美等国家出现时打的旗号是惩罚有钱人,获得大众支持,结果穷人和中产阶级成了纳税主力军,富人研究对策,利用公司避税。
公司的税务优势:公司可以先支出后缴税,普通工薪族是先被扣税再用剩下的钱支付开销。例如拥有公司,去夏威夷参加董事会相关的差旅费、住宿费可作为公司经营费用在税前列支,为公司业务购买的汽车及相关费用也可能算作公司支出。
公司的法律保护:富人们通过设立公司或信托等法律结构持有和管理核心资产,当个人面临法律诉讼或债务纠纷时,以公司名义持有的资产往往能得到有效隔离和保护。
💡 第五课:富人的投资
成功所需素质:魄力、勇气、胆量和商业头脑,财务天才是专业知识和敢于行动的勇气的结合体,很多人无法致富是因内心恐惧和自我怀疑。
富人发明金钱:不是印制钞票,而是拥有财务智慧和商业头脑,洞察潜在商业机会,通过创造性交易结构设计和资源整合创造商业价值和财富。
罗伯特·清崎投资案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凤凰城房地产市场萧条,他发现一处估值七点五万美元的独立住宅,因房主财务困境,两万美元可买下。他从朋友处以两百美元利息借两千美元作为定金,锁定交易并争取到九十天付款宽限期。在报纸刊登广告,以六万美元价格、零首付条件出售,额外收取两千五百美元交易手续费,最终未投入自有资金,通过约五小时工作,在资产项下创造四万美元财富(买家承兑汇票形式,带利息收入)。
投资者类型:
第一种购买现成投资产品(如基金),简单但收益和控制力有限;
第二种自己创造或组织投资机会,需要更高技能(如发现机会、筹集资金、组织人才),潜在回报大得多,富爸爸鼓励成为第二种投资者。
🛠️ 第六课:为学习而工作
女记者案例:一位有才华的年轻女记者想成为畅销书作家,小说文笔优美但销量不佳,只能在报社做稳定但收入不高的工作。罗伯特·清崎建议她学习图书销售和市场营销推广技巧,她认为这是俗气的推销员技巧而拒绝。罗伯特·清崎指出她是"畅销书作家"而非"写作技巧最好的作家",自己虽写作技巧平平,但因掌握销售和推广方法,书得以畅销。
富爸爸建议:选择工作时学习的重要性远大于薪水,鼓励尝试不同工作了解商业系统运作,学习关键技能(特别是销售、沟通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过分强调专业化,单一技能难在行业变化或失业时顺利转型。
🧗 第七课:克服通往财务自由的障碍
恐惧(对亏钱的恐惧):富人和穷人处理恐惧方式不同,克服方法包括尽早开始积累资产让时间复利滚雪球,培养积极失败观(把失败当学费),投资初期本钱不多时敢于集中精力。
愤世嫉俗(消极抱怨心态):愤世嫉俗者因怀疑和不信任错过机会,成功者从不利局面中发现机会,要勇敢"油炸掉"内心消极怯懦的"小鸡"。
懒惰(思想上的懒惰):很多人用表面忙碌掩盖逃避重要事情,克服方法是适当"贪婪"(承认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摒弃"我可付不起",思考"我怎样才能付得起"。
不良习惯:穷爸爸拿到工资后先付清别人账单,最后考虑自己;富爸爸坚持首先支付自己,把部分收入投入资产项,再用剩下的钱支付其他账单,压力迫使寻找增加收入的方法。
- 自负(过度骄傲和固执己见):"我知道的东西能给我带来金钱,而我不知道的东西则会使我失去金钱",要放下面子请教专家或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自己。
🚀 第八课:开始行动指南
1. 找到超现实的理由(精神的力量):内心找到比困难和诱惑更强大持久的动力(想要的东西或想摆脱的困境)。
2. 每天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的力量):每挣一块钱就是选择成为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的机会,要有意识做出正确选择(如投资头脑学习理财知识)。
慎重选择朋友(关系的力量):结交财务上更成功、聪明且愿分享经验的人,远离消极抱怨的人。
3. 先掌握一种模式,再学习新的模式(快速学习的力量):发现目前赚钱模式不佳就学习掌握新的更有效的模式,重要的是学习速度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4. 首先支付自己(自律的力量):无论收入多少,支付账单前先拿出部分钱(如10%或20%)投入资产项,用于购买被动收入资产。
5. 给专业人士优厚报酬:专业建议和服务创造的价值远大于支付的报酬。
6. 做聪明的印第安给予者:关注多久收回初始投资,收回成本后还能得到持续产生收益的资产。
7. 用资产购买奢侈品:先建立产生现金流的资产项,用资产产生的额外收入购买奢侈品。
8. 找到心目中的英雄并学习(神话的力量):研究投资大师、成功企业家的经历和策略。
9. 学会先予后取(给予的力量):想获得什么先给予,如想学习金钱知识先分享给别人。
行动小贴士:
停止无效做法、寻找新思想和投资模式、向成功者请教、参加辅导班和研讨会、敢于提出多份报价、留意市场变化、买入时锁定利润、先找买家再寻卖家、把大馅饼切成小块运作、敢于想大做大、从历史和成功人士经验中学习、行动的人击败不行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