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ava内存模型
想要理解volatile为什么能确保可见性,就要先理解Java中的内存模型是什么样的。
Java内存模型规定了所有的变量都存储在主内存中。每条线程中还有自己的工作内存,线程的工作内存中保存了被该线程所使用到的变量(这些变量是从主内存中拷贝而来)。线程对变量的所有操作(读取,赋值)都必须在工作内存中进行。不同线程之间也无法直接访问对方工作内存中的变量,线程间变量值的传递均需要通过主内存来完成。
基于此种内存模型,便产生了多线程编程中的数据“脏读”等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java中,执行下面这个语句:
i = 10;
i++;
i++;
执行线程必须先在自己的工作线程中对变量i所在的缓存行进行赋值操作,然后再写入主存当中。而不是直接将数值10写入主存当中。
比如同时有2个线程执行这段代码,假如初始时i的值为10,那么我们希望两个线程执行完之后i的值变为12。但是事实会是这样吗?
可能存在下面一种情况:初始时,两个线程分别读取i的值存入各自所在的工作内存当中,然后线程1进行加1操作,然后把i的最新值11写入到内存。此时线程2的工作内存当中i的值还是10,进行加1操作之后,i的值为11,然后线程2把i的值写入内存。
最终结果i的值是11,而不是12。这就是著名的缓存一致性问题。通常称这种被多个线程访问的变量为共享变量。
那么如何确保共享变量在多线程访问时能够正确输出结果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并发编程的三大概念:原子性,有序性,可见性。
二、原子性
1.定义
原子性:即一个操作或者多个操作 要么全部执行并且执行的过程不会被任何因素打断,要么就都不执行。
2.实例
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银行账户转账问题:
比如从账户A向账户B转1000元,那么必然包括2个操作:从账户A减去1000元,往账户B加上1000元。
试想一下,如果这2个操作不具备原子性,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假如从账户A减去1000元之后,操作突然中止。这样就会导致账户A虽然减去了1000元,但是账户B没有收到这个转过来的1000元。
所以这2个操作必须要具备原子性才能保证不出现一些意外的问题。
同样地反映到并发编程中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想一下假如为一个32位的变量赋值过程不具备原子性的话,会发生什么后果?
i=9;
假若一个线程执行到这个语句时,我暂且假设为一个32位的变量赋值包括两个过程:为低16位赋值,为高16位赋值。
那么就可能发生一种情况:当将低16位数值写入之后,突然被中断,而此时又有一个线程去读取i的值,那么读取到的就是错误的数据。
3.Java中的原子性
在Java中,对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的读取和赋值操作是原子性操作,即这些操作是不可被中断的,要么执行,要么不执行。
上面一句话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看下面一个例子i:
请分析以下哪些操作是原子性操作:
x = 10; //语句1
y = x; //语句2
x++; //语句3
x = x + 1; //语句4
咋一看,可能会说上面的4个语句中的操作都是原子性操作。其实只有语句1是原子性操作,其他三个语句都不是原子性操作。
语句1是直接将数值10赋值给x,也就是说线程执行这个语句的会直接将数值10写入到工作内存中。
语句2实际上包含2个操作,它先要去读取x的值,再将y的值写入工作内存,虽然读取x的值以及将y的值写入工作内存 这2个操作都是原子性操作,但是合起来就不是原子性操作了。
同样的,x++和 x = x+1包括3个操作:读取x的值,进行加1操作,写入新的值。
所以上面4个语句只有语句1的操作具备原子性。
也就是说,只有简单的读取、赋值(而且必须是将数字赋值给某个变量,变量之间的相互赋值不是原子操作)才是原子操作。
从上面可以看出,Java内存模型只保证了基本读取和赋值是原子性操作,如果要实现更大范围操作的原子性,可以通过synchronized和Lock来实现。由于synchronized和Lock能够保证任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执行该代码块,那么自然就不存在原子性问题了,从而保证了原子性。
三、可见性
1.定义
可见性是指当多个线程访问同一个变量时,一个线程修改了这个变量的值,其他线程能够立即看得到修改的值。
2.实例
举个简单的例子,看下面这段代码:
//线程1执行的代码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