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放PID控温电路 (转)

本文介绍了作者自学PID原理并设计的一款基于运放的硬件PID控温电路,用于改进传统的恒温焊台控制。文章详细阐述了电路设计思路,包括参考电压设定、差分信号放大与温度零点校准、PID运算过程以及振荡和脉宽调制电路的工作原理,旨在提升恒温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由于工作性质和温控有关,公司主要从事恒温焊台开发,常用纯硬件936系列焊台多采用on/off控制方式,这种控制严格意义上来说都算不上是恒温,因为实际温度总是在目标温附近上下跳动。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本人自学了PID原理,决心要设计一款真正意义上恒温的纯硬件936焊台。凭借平时的模电积累以及运放的扎实基础设计起来倒是比较顺利,但是电路确实比较复杂用在焊台上有点浪费,不过相信对某些领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大家可以根据模块电路灵活借鉴。
参考电压,决定目标温度值
此电路很简单无非是通过R10电位器线性改变VRF的电压值,注意VRF和目标温度之间并不是直接相等的关系后面的PID电路部分会给出VRF与目标VT之间的关系。


差分信号放大及温度零点校准
本电路要实现的功能是VT=K*(VT+ - VT-) - K1*VF,其中K、K1和VF为常数,VF为零点校准电压可通过R18调整。这个电路不同于经典减法电路,经典减法电路可以去掉一级运放U1C,但需要对VT+电压进行电阻分压后输入到运放同相端12脚,但是在此电路中分压会破坏VT+和VT-的差分特性,并且VT+的输出能力很有限分压电阻还会改变VT+的实际电压导致测温偏差,经典减法电路VT-直接输入R49也存在此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经典减法电路通常采用两个运放做输入级差分后再加一级运放做减法,采用本电路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关于控温电路设计的,具体使用LM324、LM741、热敏电阻、测温电桥、大器、滞回比较器,要求控温范围和精度。用户提到了参考引用,但那似乎是关于温度控制部分的描述,涉及三极管9012和继电器,但我需要专注于用户查询的组件。用户查询的关键点:-组件:LM324(一个四路大器)、LM741(一个通用大器)、热敏电阻、测温电桥、大器、滞回比较器。-设计:包括热敏电阻、测温电桥、大器和滞回比较器的具体实现。-控温范围:用户没有指定具体范围,所以我需要给出一个通用的设计,并讨论如何调整范围。-精度:用户提到精度,所以我需要解释如何影响和优化精度。系统级指令:-所有行内数学表达式使用$...$格式。-独立公式使用$$...$$$$格式并单独成段。-LaTeX语法正确。-使用中文回答。-生成相关问题。-在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添加引用标识,但用户提供的引用是站内引用,我可以参考它,但主要基于用户查询。-回答结构清晰,逐步解决问题。-尽量保证真实可靠:基于电子工程知识,设计一个控温电路。用户提供的引用:[^1]是关于温度控制部分的描述,涉及三极管和继电器。用户说“上述引用仅供参考”,所以我不能直接依赖它;我应该专注于用户的问题。设计思路:1.**热敏电阻**:用于温度传感。热敏电阻的电阻随温度变化。通常,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电阻随温度升高而降低。2.**测温电桥**:惠斯通电桥,用于将热敏电阻的电阻变化换为电压变化。电桥不平衡时输出差分电压。3.**大器**:使用LM324或LM741大器大电桥输出的微弱电压信号。LM324是四运放,LM741是单运放;这里可能使用LM324中的一个运放。4.**滞回比较器**:使用另一个运放实现滞回比较器,提供开关控制,防止继电器频繁开关。输出驱动控制电路如继电器。5.**控制输出**:用户引用中提到三极管9012和继电器,所以我应该包括这部分。输出信号控制加热器。精度考虑:-热敏电阻的精度和线性度。-电桥设计。-大器增益和偏移。-滞回比较器的阈值设置。-整体校准。控温范围:取决于热敏电阻的选择和电路参数。我可以给出一个示例范围,如0-100°C。步骤:1.**热敏电阻选择**:选择一个NTC热敏电阻,例如10kΩat25°C。2.**测温电桥设计**:设计一个惠斯通电桥,其中热敏电阻是一个臂。其他臂使用固定电阻。当温度变化时,电桥输出差分电压。-数学表达式:电桥输出电压$V_{out}=V_s\left(\frac{R_2}{R_1+R_2}-\frac{R_t}{R_3+R_t}\right)$,其中$R_t$是热敏电阻。3.**大器**:使用运放(如LM324)大$V_{out}$。配置为差分大器或仪表大器以提高精度。4.**滞回比较器**:使用另一个运放设置滞回比较器。输入来自大器的输出,设置上限和下限阈值来控制温度。-数学表达式:滞回比较器的阈值电压$V_{th+}$和$V_{th-}$基于反馈电阻。5.**输出驱动**:比较器输出驱动三极管(如9012),控制继电器,从而控制加热器。精度影响因素:-组件公差。-电源稳定性。-热敏电阻的非线性(可能需要线性化电路或软件补偿)。-滞回宽度设置。在回答中:-结构清晰:分步解释设计。-使用中文。-添加数学表达式:例如电桥输出公式、滞回比较器公式。-生成相关问题。-添加引用标识:由于用户提供了引用,我可以在相关部分添加[^1],但要确保自然。最终输出包括:-回答部分。-§§相关问题§§部分。引用标识:用户引用是[^1],所以我应该使用它。用户说“引用[1]:...”,所以我用[^1]。</think>### 控温电路设计方案 基于您的要求,我将详细解释使用LM324、LM741、热敏电阻、测温电桥、大器和滞回比较器的控温电路设计方案。该电路的核心是将温度变化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比较器控制加热/冷却设备(如继电器)。设计重点包括热敏电阻选型、电桥平衡、信号大、滞回比较器实现,以及控温范围和精度优化。整体设计分为以下步骤,确保真实可靠(参考通用电子工程原理)。 #### 1. **热敏电阻选择与测温电桥设计** - **热敏电阻**:推荐使用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如10kΩ @ 25°C),其电阻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电阻-温度关系近似为: $$R_t = R_0 \exp\left(B \left(\frac{1}{T} - \frac{1}{T_0}\right)\right)$$ 其中$R_t$是当前电阻,$R_0$是参考温度$T_0$(如25°C)下的电阻,$B$是材料常数(典型值3950K),$T$是开尔文温度。 - **测温电桥**:采用惠斯通电桥,将热敏电阻的电阻变化换为电压信号。设计如下: - 电桥由四个电阻臂组成:热敏电阻$R_t$、三个固定电阻$R_1$、$R_2$、$R_3$。 - 供电电压$V_s$(如5V或12V),电桥输出差分电压$V_{diff}$: $$V_{diff} = V_s \left( \frac{R_2}{R_1 + R_2} - \frac{R_t}{R_3 + R_t} \right)$$ 当$R_t = R_3$时电桥平衡($V_{diff} = 0$),对应设定温度点。控温范围(如0-100°C)通过调整$R_3$的值实现:$R_3$越大,设定温度越高。 - **精度考虑**:选择高精度电阻(公差≤1%)和稳定$V_s$,减少误差。热敏电阻的非线性可通过软件校准或添加线性化电路补偿。 #### 2. **大器设计(信号大)** - 使用LM324(四路运放)中的一个大器或LM741(单路运放大电桥输出的微弱$V_{diff}$信号。推荐LM324,因集成度高,适合多级设计。 - **电路配置**:差分大器模式,抑制共模噪声。基本电路: - 输入:$V_{diff}$连接到运放同相和反相输入端。 - 增益设置:通过反馈电阻$R_f$和输入电阻$R_i$控制,大倍数$A_v$: $$A_v = \frac{R_f}{R_i}$$ 典型增益10-100倍(依据热敏电阻灵敏度)。例如,$R_i = 1\text{k}\Omega$, $R_f = 100\text{k}\Omega$时,$A_v = 100$。 - 输出大电压$V_{amp} = A_v \cdot V_{diff}$。 - **精度优化**:使用低失调电压运放(LM741失调约1mV),添加调零电路。电源电压稳定(±5V或±12V),确保信号线性。 #### 3. **滞回比较器设计(温度控制决策)** - 使用另一个LM324运放实现滞回比较器,将$V_{amp}$换为开关信号,防止噪声引起的继电器频繁动作。 - **电路原理**: - 输入:$V_{amp}$连接到比较器同相端。 - 反馈电阻$R_h$设置滞回宽度(抗抖动范围)。阈值电压计算: - 上限阈值$V_{th+} = V_{ref} \left(1 + \frac{R_a}{R_b}\right)$ - 下限阈值$V_{th-} = V_{ref} \left(1 - \frac{R_a}{R_b}\right)$ 其中$V_{ref}$是参考电压(由电阻分压网络生成),$R_a$和$R_b$是反馈电阻。滞回宽度$\Delta V = V_{th+} - V_{th-}$。 - 当$V_{amp} > V_{th+}$时,输出高电平(如5V);当$V_{amp} < V_{th-}$时,输出低电平(0V)。 - **控温逻辑**:$V_{amp}$对应实际温度,设定$V_{ref}$对应目标温度。滞回宽度决定控温精度:较小$\Delta V$提高精度但易受干扰,较大$\Delta V$增强稳定性。例如,设$\Delta V = 0.1\text{V}$,对应温度波动±1°C。 #### 4. **输出驱动与整体控温范围** - **输出级**:比较器输出驱动三极管(如9012)控制继电器,实现加热/冷却开关。如引用所述:当输出低电平(0)时,9012导通,继电器闭合,加热启动;输出高电平(1)时,9012截止,继电器断开,停止加热[^1]。 - **控温范围**:取决于热敏电阻参数和电桥设计: - 示例:NTC热敏电阻(10kΩ @ 25°C)配合$R_3$调整,可实现-20°C至150°C范围。通过改变$V_{ref}$或$R_3$,用户可设定任意目标温度点。 - **精度**:整体精度受多个因素影响: - 热敏电阻误差:±0.5°C(选用高精度型号)。 - 电桥和大器:±0.2°C(通过校准)。 - 滞回比较器:±0.5°C(由$\Delta V$控制)。 - 总精度通常±1°C至±2°C。提高方法:使用仪表大器(代替基础运放)、数字校准或添加PID控制器。 #### 完整电路示意图(简化版) ``` +12V | +----[R1]----+----[R2]---- GND | | +----[R_t]---+----[R3]---- GND // 测温电桥(R_t为热敏电阻) | +---- V_diff ---> [LM324大器] ---> V_amp | +----> [LM324滞回比较器] ---> V_out | +----> [9012三极管] ---> [继电器] ---> [加热器] ``` - **组件参数示例**: - $V_s = 5\text{V}$, $R_1 = R_2 = R_3 = 10\text{k}\Omega$(平衡点25°C)。 - 大器增益$A_v = 50$($R_i = 2\text{k}\Omega$, $R_f = 100\text{k}\Omega$)。 - 滞回比较器:$V_{ref} = 2.5\text{V}$, $R_a = 10\text{k}\Omega$, $R_b = 100\text{k}\Omega$ → $\Delta V \approx 0.5\text{V}$。 #### 关键设计建议 - **热敏电阻选型**:优先NTC类型,B值匹配控温范围(如B=3950K用于室温应用)。 - **运放选择**:LM324适合多级集成,LM741用于简单设计;确保电源去耦(添加0.1μF电容)。 - **精度提升**:添加温度校准电位器或在微控制器中实现数字反馈。 - **安全**:继电器线圈加续流二极管,防止反电动势损坏三极管。 此方案基于标准电子设计实践,控温范围和精度可通过参数调整优化。实际搭建时,建议用万用表测试各点电压并校准[^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