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光谱学是用来研究晶格及分子的振动模式、旋转模式和在一系统里的其他低频模式的一种分光技术。通常情况下,当一束单色光照射在物体上,其反射或透射的绝大部分的光的波长不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称之为瑞利散射,是一种光的弹性散射。而有一小部分的光由于与物体的晶格或分子的振动发生了相互作用,其反射或透射的光的波长发生了增大或减小的现象,这就是拉曼散射,是一种光的非弹性散射。这种散射是1928年由印度科学家拉曼(C.V.Raman)在研究CCl4 光谱时发现的。他发现当光与CCl4 液体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后,一部分光的频率发生了变化,通过研究这些光频率的变化量可以得到被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并因此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68年激光器的问世,为拉曼光谱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光源,从客观上促进了其研究与应用发展。拉曼光谱学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测试手段,由于不同物质的化学键以及对称分子都有特殊振动的光谱信息,每种具有拉曼活性的物质,其拉曼光谱的特征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人们可以利用拉曼光谱对物质进行鉴定。目前,拉曼光谱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本文希望以拉曼光谱技术为例,抛砖引玉,尝试使新的物理学实验方法与手段进入课堂,改变学生们对大学物理教学中内容陈旧的印象,了解到物理学是新技术发展的源泉。
1 拉曼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一台显微拉曼光谱仪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激光器、显微镜、光栅光谱仪等以及内部的干涉滤光片、功率衰减片、瑞利滤光片等组件。工作时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激光器发出的激光通过干涉滤光片滤掉激光中心波长以外的杂散光;(2)从干涉滤光片透过的激光通过功率衰减片减弱激光的强度到测量所需要的范围,经过几次反射后通过显微镜照射到样品上;(3)照射到样品上的激光会与样品发生弹性或非弹性散射,这些散射光仍会被显微镜采集,其中的瑞利散射(弹性散射)被瑞利滤光片过滤,而拉曼散射(非弹性散射)则透过瑞利滤光片经反射后进入到光栅光谱仪中;(4)进入到光栅光谱仪的光线经过闪耀光栅的分光和探测器的采集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得到样品的拉曼光谱了。图2为单晶Si(硅)样品的拉曼谱图,可以看到单晶硅的拉曼峰为520.70cm-1,而更准确的说法是单晶硅样品的拉曼频移为520.70cm-1。频移是指散射光(即测量到的谱线)相对于原激光光源频率的差值,其单位用波数(cm-1)来表示,即
需要指出的是,样品的拉曼频移不随激光光源频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无论采用什么波长的激光照射样品,其产生的拉曼频移的多少是固定的。
在大学物理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将显微拉曼光谱仪放在波动光学讲授光栅的部分进行讲授,将拉曼光谱仪作为一个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精密仪器设备的应用实例。而拉曼效应本身是分子光谱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实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对分子光谱进行讲授。此时,拉曼效应还可以作为一个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实例讲授给同学们。也可以通过引导,让同学们从经典电磁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拉曼光谱的频移现象。
对于拉曼效应来说,当一束激发光(现在通常使用激光)照射在物体上时,光子与物体分子碰撞有可能发生能量交换,光子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分子或从分子获得一部分能量,从而改变光波的频率(光谱发生位移)。从经典电磁理论的观点看,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发生极化,激化率的大小因分子热运动产生变化,引起介质折射率的起伏,使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