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网络层分片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IP 协议分析掌握因特网网际协议工作原理;
2、理解IP 分片过程及其数据报头的变化;
【实验内容】
1、捕获IP 报文, 分析IP 数据包报文头格式,。
2、捕获分片的IP 报文,查看其字段的变化规律,掌握IP 数据包分片过程。
【实验原理】
每一个数据链路层都会有自己的帧格式,在这个格式中有一个字段是“数据字段最大长度”,当数据包封装成帧时,要求数据包的总长度必须小于这个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这个数据字段最大长度也称为MTU,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均有其不同的MTU值,以太网的MTU值为1500,这意味着,当我们的网络是基于以太网时,IP报文的总长度不可以超过1500字节。但是IP数据包定义的最大长度为65535,这和数据链路层的MTU值是一个矛盾,当IP数据包封装总长度超过数据链路层MTU值时,就需要对IP包进行分片。
分片后的数据包之所以在到达目的端后能够进行重组,主要得益于IP报头中的3个与分片重组有关的三个字段。
标志:标志字段长度为16比特,这16比特标志位用于标识从源主机发出的数据包,在源主机有一个计数器,当IP协议发送数据包时,将计
数器中的数字复制到标识字段中,并把这个计数器的值加1,如此循环往
复,从而能够保证每个IP包都具有唯一的标识数,当一个IP包需要进行
分片时,就将此标识字段的值复制到所有的分片中,所以,从一个IP包
得到的所有分片都具有相同的标志字段。而目的端则知道具有相同标识
字段的IP包需要进行重组。
标识:长度为3比特,第一个比特保留待以后使用,第二位为不分片位,当此值为1时,表示此数据包不可被分片,如果不分片无法经物理网
络进行转发,就丢弃数据包,并向源主机发送ICMP差错报文,当此值为0
时,侧在需要时将此数据包进71计算机网络协议原理实验教程行分片,
第三位是分片末位标识,如果此值为1,表示此分片后还有分片,若此值
为0,则表示这已是最后一个分片。
分片偏移:长度为13比特,此字段表示分片在整个IP报中的相对位置,以8字节为度量单位,因为分片偏移字段只有13比特长度,能表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