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回到多年以前,那时候我才刚上大学,朋友问我,有没有考虑过毕业后怎么办?我说我们学这个专业,就好好学习,未来用专业技术谋生。
朋友不以为然,说感觉学校里那些坚持做导游、做微商兼职的同学,未来才有着落,还没毕业就能赚钱,还提前积累了经验。学校也是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组织活动,做专访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对此,我亦不以为然,我当时认为他们是不务正业的。
我们各持己见,谁也不能说服谁,现在想想,两个人陷入了辩论的怪圈,只争对错,不问事实,而事实是任何技能都有用,而技能叠加才能爆发更大的力量。从专业书本上学的是专业技能,从社会活动中学到的是其它生存技能,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只不过我至今依然认为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当有一天走出校园,可能就再也没有心境安心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了吧。
可怕的是很多人的思想一直没有转变,从上学到工作,一直以为学习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而其他可有可无。
他们认为专业知识做到极致,就可以心无旁骛,比如华为研究出 5G 技术的天才科学家,任正非找他谈话,他也只是一个嗯字回复,再比如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只搞学术,不搞社交。但是这毕竟都是少数人,大多数普通人都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普通,专业领域大家都是半斤八两而已。
我现在的确靠专业知识谋生,这是我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入行后能干多久?干的好不好?能不能干好?只靠专业知识,真是力不从心,还是那句话,没有比周围人厉害太多,就得叠加技能。
就好比在马路上,我们都在骑自行车,你的专业或者说吃饭的本领就是自行车本身,怎么才能骑得快?有人说腿有劲儿就骑的快,但是顶级运动员哪个不是大长腿,谁的大腿也没有粗太多,那这时候就要讲一些技巧,包括怎么发力、怎么超车、怎么跟车、怎么和队友合作等等。具体哪一项最重要不好说,冠军是个综合的结果。
我上高中时比较努力,所以对书呆子这个词比较敏感,每当出现这个词,我都感觉是冲着我来的,因为我总是在看书,有时候我也在想,我是不是太单一了?是不是应该去干点别的。
我有点怪别人这么说,也怪自己无法反驳,原因是大家谁也没有搞懂书呆子到底是什么概念。所以我开始去寻找答案,我跑到学校旁边的手机店里和老板聊天,我说我能不能跟你学修电脑修手机啊,我感觉我太单一了,他们都感觉我是书呆子。
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老板说你现在就好好学习吧,考上一个好大学,很多事你自然就明白了。电脑和手机都好修,你大学毕业以后要是还愿意学我就教你。
后来我到外地读大学,多次辗转于车站,等车的时候不止一次听到周围人说:你看这些大学生,都是书呆子,只知道读书,社会上的知识一点不懂。我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直到有一天,我打车从学校去市中心办事,我得到了答案。出租车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姐,她指着前面的公交车问我,你看那个班车尾巴上写了“睿控”两个字,你能告诉我睿控是什么意思吗?
我说睿是睿智聪敏的意思,睿控就是智能敏锐的控制,应该是这个公交车自主研发的辅助控制系统。这都是我猜测的,不一定对。
司机大姐很兴奋,她说我来回走拉了不少学生,问了不少学生,一直没有得到答案,你的说法有理有据,我感觉也是这个意思。我顺势开玩笑说,那您可得交学费啊哈哈,大姐说那车费给你免了吧!当然我最后还是付车费了。
这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别人的问题,甚至获取收入。我告诉自己,我特喵的是有悟性的啊,有悟性的人只要持续学习,肯定不是书呆子。虽然社会上的东西我不懂,但是总会懂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我能学会的东西,嘲笑我的人未必能再学会,因为时间发生了变化。
后来我就没有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正如付航在脱口秀表演中所说,早些年别人叫我臭狗屎,我说啊不要这样叫我!!多年以后,别人叫我臭狗屎,我说爷爷在此~
想明白这一点后,就越发觉得刚上大学时和朋友的那场辩论是片面的,我们都应该全面一点。
人越早“开眼”越好,有些东西不懂不是自己的错,因为知识和经历是需要时间去完成的。那什么是错的?钻牛角尖,固执的认为只有一条路才能到达罗马就是错误的。
工作以后,我遇到过一个同事,对于专业知识非常执着,在他看来销售、产品什么的都是垃圾,所以经常和他们产生矛盾,而每次合作伙伴公司的“技术架构师”过来拜访,他都毕恭毕敬,在他看来那可是架构师啊,却不知道任何头衔职位,都有大量混子呢。
后来领导感觉他频繁和其他部门的人产生冲突,得想想办法,就在他的桌子上放了一本 《金字塔原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书都积灰了,直到他离开公司,也没有翻开过。他没有积极的拥抱所有可能性,终于贯彻着技术最牛,其他都是垃圾的指导方针,把自己送走了。
最后做个总结吧,人能尽早“开眼”,尽早想明白一些事是幸运的,因为有些事有些人很久也想不明白,等想明白的时候已经晚了。而想明白的前提是要足够开放,不要陷入思维的误区去钻牛角尖。没有什么东西是最牛最厉害的,在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均衡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样大家日后才会评价你:某某还是太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