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334)
- 收藏
- 关注
原创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经典摘要(教育实践+教师掌握的知识比例)
如果说从事教育工作初期,教师掌握的知识和应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比例是10∶1,那么在执教15到20年时,这个比例应该达到20∶1、30∶1、50∶1,而这一切都归功于阅读。逆向思维下,如果教师发现自己备课十分费劲,或者自己掌握的东西,绝大部分或100%在课堂上讲出来了,这恰恰说明教师还需要增加自己的专业特长。孩子们从作业的分数中看到了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学习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让他们享受发现的愉悦。他们时而精神高度集中,教师在授课(讲解、讨论)时,可以游刃有余地分配自己的精力,比如在讲解三角函数时,他。
2025-09-11 17:50:42
229
原创 【君子之道】古人的处事智慧
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涵盖了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是否做到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清代学者刘宝楠由此说:“君子严于所思,而约之有此九端,盖凡言行,莫能外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25-09-09 17:10:12
253
原创 《增广贤文》读书笔记(五)
做人就不要内耗了,你在别人眼里什么样,主要取决于对方的立场,而不取决于你。同样,一个人,当你地位不同时、你在相同的人眼中也是不一样的。争了别人的一个猪蹄,反而失掉了一个羊肘子。秦惠文王以“石牛粪金”诱骗蜀侯开道,最终吞并蜀国,印证“贪小利失大利”的教训。虽以论师道为主,但文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爽口的美味吃的多了反而会生病,高兴的事过了头恐怕要生出祸殃来。注:“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翻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每人的打算都各有主见。
2025-09-08 19:26:00
945
原创 《大明王朝1566》圣人的书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尽信书不如无书」
徐渭的前二十年还是很顺利的,二十岁时,他考中了秀才。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然而这一次,戚继光实在开了眼界,他遇见了传说中的“熊”兵集团,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光荣”的集体。所以他接近了赵文华,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不顾旁人的鄙视和议论,拜会他,巴结他,耐心地听着他自吹自擂,并伴着逢迎的笑脸,虽然他很清楚,眼前这个唾沫横飞的人,只是一个恶棍加白痴的合体。无数失去控制的倭寇将蜂拥而至,并发动疯狂的攻击,和平的侥幸与妥协将不复存在,要战胜这群暴徒,平息战乱,唯一的方法是:拥有更强的暴力,以暴制暴。
2025-09-07 12:31:07
610
原创 《明朝那些事》 徐阶
残酷的事实教育了徐阶,他终于明白,自己虽然得宠,但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远远赶不上严嵩,而他要挑战的,是朝中第一大政治集团——严党,有着数不清的关系网和锦衣卫的帮助。麻痹了严嵩,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但他十分清楚,要想取得胜利,现在的条件还不够,他必须主动发起攻击,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优势。徐阶悟了,实践知行合一,要达到铲除矿霸的目的,当地的里长有巨大利益,不肯配合。比如,徐阶要想打败敌人严嵩,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
2025-09-07 10:54:34
931
原创 鲁迅先生的金钱观
..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涓生一腔激昂地驳斥封建专制,给子君讲解易卜生的剧作《娜拉》与《海的女人》,在涓生构造的精神世界里,他以自己的意愿创造了子君“独立新女性”的形象,子君看似自我的觉醒,不过是陷入了另一场以“自由”为裱饰的男性语境。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
2025-09-04 17:27:28
866
原创 《增广贤文》读书笔记(四)
做善事的人不一定能得福,做恶事的人不一定能得祸,这个道理君子是熟知的,但君子宁肯受祸也不肯做恶事。忠厚正直的人穷困,阿谀奉承的人通达,这个现象也是君子熟知的,但君子宁肯穷困也不肯做阿谀奉承之人。明代吕坤《呻吟语》中有一段话,可看作对“君子固穷”的详细阐释:“善者不必福,恶者不必祸,君子稔知之也,宁祸而不肯为恶。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水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就不流动了。
2025-09-03 21:15:26
775
原创 数学家破解世界难题——拒绝领奖拒绝百万奖金
佩雷尔曼说,“我不愿意说是因为我很看重自己的隐私,或者说我就是想隐瞒我做的任何事情。✔️自2002年11月起,佩雷尔曼先后把3页简短的论文贴到互联网上,宣布他解决了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离开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们聚集的美国,放弃高收入和非常有保障的研究生活,佩雷尔曼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默默地开始了挑战世纪难题的研究工作。✔️ 2006年6月,当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约翰·波尔爵士跑到圣彼得堡,花了两天的时间劝说佩雷尔曼接受菲尔兹奖后,佩雷尔曼的回复是拒绝。不感兴趣”,他“似乎不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
2025-09-03 19:03:05
969
原创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王阳明:「知行合一」
土匪们看到王大人以礼相待,都十分高兴,以为糊弄过去了,可是没过两天,王大人突然发难,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对这种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兴趣的,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进了钱塘江,为了达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目的,王哲学家做戏也做了全套,还留了封遗书,大意是我因为被人整得很惨,精神压力太大,所以投江自尽了。实事求是的人,没有朝廷的公文,他就自己临时草拟,没有正规军,他就用民兵,在他的召唤下,附近的袁州、临江、赣州等地纷纷倾巢而出,不管老的少的,病的残的。支持人2:兵部尚书王琼。
2025-09-03 17:28:40
158
原创 《增广贤文》读书笔记(三)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苏霍姆林斯基: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耕种解决的是人的物质生活问题,读书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问题。翻译:庭院门前生长出象征吉祥的瑞草,容易招惹麻烦,这样的好事还不如没有更安心。这一则揭示了两组关系:一组是田地——耕种——粮食——生活之间的关系,一组是。不去学习自己就知道,不去问自己能够知晓,从古到今,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2025-09-02 16:13:26
890
原创 《增广贤文》读书笔记(二)
注释:传说,明武宗朱厚照死时没有留下子嗣,为了保证明朝大权不旁落,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定下计策,下密诏给三位朱姓王爷,令其返京吊唁,并约定:“先到为君,后到为臣。”朱厚熜所在的兴王府离京最远,为了抢得时间,幕僚严嵩献策,朱厚熜假扮钦犯,坐着囚车,日夜兼程赶到了京城。即使有人骂你、羞辱你,也没有关系,因为他怎么骂是他的事,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内心。注释: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025-09-02 11:41:45
734
原创 《增广贤文》读书笔记(一)
意思就是说:用离间的方法来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是否坚定;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应变的能力;就某个计划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本性、修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也讲过这层意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就为自己留下了回旋的空间,使自己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对待弱者的方式,是否心存善念。
2025-09-01 19:46:34
686
原创 《半小时漫画论语》经典摘录与读书笔记(五)到底什么是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是道德品质非常高尚的人。他们的个人生活没有瑕疵,人见人爱。注: 这里的定义来看,古代的杜甫、韩愈、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等都是君子。
2025-09-01 16:49:22
718
原创 《半小时漫画论语》经典摘录与读书笔记(四)如何学习
目录一、《论语》几乎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 应该怎样学习?2、脑筋要动起来啊!3、你的记性有多好?-复习4、我们要挑别人身上好的地方学习!5、学习要持之以恒二、孔子的学问哪里来的? 《论语》几乎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天命无常,下到吃饭睡觉……全是孔子的授课范围。在《论语》中,除了忠、孝等词外,经常出现的有三个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孔子如此尊重学生的兴趣?这与他对三种学习态度的划分有关:比如对一件事情完全不感兴趣,仅限于知道就满足了;如果对这件事有点儿兴趣,开始琢磨起它的原
2025-09-01 13:24:49
388
原创 《半小时漫画论语》经典摘录与读书笔记(三)
他说南山有一种竹子,天生就很直,不用二次加工,削尖了就能当箭用,犀牛的皮都能射穿。虽然孔子经常推行仁这个理念,不仅教育弟子,也要求自己做一个好人,但是这次的问题是真的坑:如果孔子说跳下去救,代价有点儿大,可能有生命危险;后来,孔子去世,子夏想效法老师,便跑去魏国教书育人,授业解惑。最让孔子糟心的,并不是宰我的学习成绩,而是他那令人发指的叛逆:孔子说向东,他肯定向西;子夏学识渊博,年纪轻,精力好,是最合适的人选。在孔子眼里,这不是跳不跳的问题,因为跳下去不一定能救人,反而会伤了自己,这不是很傻吗?
2025-09-01 13:04:38
683
原创 《半小时漫画论语》经典摘录与读书笔记(二)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如果只是走不了倒也不要紧,关键是没吃的,大家饿得前胸贴后背,也没有救援,快要不行了。孔子眼看着学生们跟着自己受苦,再加上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心情非常糟糕,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和自己的思想。对比一下,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和颜回一样,他也在孔子还在世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些优秀的学生,很喜欢围在老师身边,《论语》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就出自他们跟孔子的聊天记录。颜回,也叫颜渊,地地道道的山东人,孔子的老乡。
2025-09-01 12:22:30
811
原创 《半小时漫画论语》经典摘录与读书笔记(一)
按照周礼的规矩,地位越高的人,乐舞表演的规模就越大,佾也就越多。但当时的大臣季氏很强势,把控了鲁国的朝政,不仅经常欺负国君,还无视周礼的规定,在家中享用八佾乐舞。这就是《论语》的由来,它记载了孔子对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的观点,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孔老师教书,从来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批评教育,好比医生看病,讲究的是对症下药。不管你是杀猪的、养鱼的,还是卖拖鞋的,只要有心求学,都可以来上课。更重要的是,孔子很怀念西周时期的生活,主张恢复周礼,采用礼治。
2025-09-01 11:49:47
786
原创 《学会读书》叶圣陶——读书笔记与经典摘录(二)
作者说了积累儿童课外读物:要介绍一些地理方面(包括天文方面)的读物,如旅行记、探险记、星空巡礼记之类。(注:这里可以去名胜古迹游玩参观时,查阅、讲解相关地理、历史知识)要介绍一些历史方面的读物,如历史故事、创造发明故事、历代名人传略之类。要介绍一些有关生物的读物,小至一种昆虫,大至成片森林,凡可以引起观察研究的兴趣的都好。(注: 也可以看一些纪录片)要介绍一些有关物理、化学的读物,电灯为什么发光,钢铁为什么生锈,诸如此类,凡可以养成查根究底的习惯的都好。要介绍一些有关工业、农业。
2025-08-24 11:58:28
533
原创 《学会读书》叶圣陶——读书笔记与经典摘录(一)
注: 书的局限性,人类的经验不一定写成书,那是当然的。人类为了有经验,为了要把经验保存起来,才创造字,才制作书写工具,才发明印刷术,于是世界上有了叫作“书”的那种东西。在初学的时候,是加一道转化的功夫。注: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写一封信,写一份报告书,写一篇论文,写一篇小说的机会必然多得多,为练习者终身受用计,这类文章的写作正该着意练习。忽视口头语言,忽视听和说的训练,似乎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希望大家重视起来,在小学尤其应该重视。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
2025-08-23 19:49:10
524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五)道无偏爱
知道了什么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因此,圣人才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实施不言的教化,让万物自然发生,圣人从不认为自己是万物的创始人,也不将万物占为己有,更不希望万物对自己感恩戴德,大功告成,圣人不以有功自居。这一阶段的人,已经相当成熟,拥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更明白从前的那些欲望应该是要忘记的,更懂得人生的真谛就是“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人类所有的欲望,其实都有激发点,而激发点本身就是有差别对待,让人产生竞争意识,人心自此不宁。
2025-08-21 08:11:49
538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四)少欲与知足
人生是苦的,若要幸福,不能过于关注自己,要有事可做。从事于学问研究,要每天都增加知识,从事于得道(通过冥想或体验的方式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要每天都减损知识,不停地减少知识,最后达到无为境界。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繁乱的音调搅乱人的听觉,各种味道让人的味觉减退,打猎则让人神智疯狂,稀有的宝物让人行为不轨。世人总为欲望裹挟着,匆匆忙忙,不得其闲,无休无止,纷纷扰扰不断,烦恼痛苦无边。因为被名利物欲迷障了心眼,忘记了根本,失去了自我,精神没了依托,不知所从何来,归往何处,如风车一样,只能随波逐流。
2025-08-20 18:23:23
1021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三)柔胜刚
大道贵少言,贵柔贵弱,贵虚无守静无为,但世人多欲多贪,爱慕虚荣,争高争先,都有表现的欲望,很少能做到寡欲淡泊、自甘柔弱、甘守寂寞、少说多做的。可见,做人做事,光凭满腔热情和意气风发是远远不够的,凡事应该沉住心气,沉稳而行,欲速则不达。具备水之美德的人如水一样安于卑下,心思如深渊般宁静,用仁爱与人交接不求回报,言出必行,和水一样平静无为,不拘一格、随遇而安,善于抓住时机。无生有,有生天下万物。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2025-08-20 11:56:23
1047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二)无欲与知足
过分贪爱着什么,必然招来更过分的破费,得之越多,失去的会更多。他之所以能察见到细微,是因为知道人的欲望一旦开闸,就如洪水滔天,欲望不分大小。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繁乱的音调搅乱人的听觉,各种味道让人的味觉减退,打猎则让人神智疯狂,稀有的宝物让人行为不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知其根源,就能认识万物。用外在的智慧,复归内在的道,就不会身遭祸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
2025-08-20 00:04:21
697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二)辩证思维正言反说
目录一、关于「辩证」观点的核心章节1、第二章2、第三十六章3、第四十五章4、第六十三章5、第七十三章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如果大家知道了什么是美好,那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陋;知道了什么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与美和恶、善和不善一样,相反相成。因此,圣人才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实施不言的教化,让万物自然发生,圣人从不认为自己是万物的创始人,也不将万物占为己有,更不希望万物对自己感恩戴德,大功告成,圣人不以有功自居。按照相反相成理论,正因为
2025-08-19 20:59:02
746
原创 0-12岁幼儿启蒙与教育
比如, 动画片是关于《道德经》,那么可以讲讲老子的生平有趣故事。注: 讲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小朋友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方法: 平时、周六周日、寒暑假等去户外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地方。✔️ 去公园,比赛找各种颜色的植物叶子、根茎等(灵感来源: 纪录片)注:这里可以从小朋友感兴趣的简单问题着手,将其用程序实现,激发兴趣。内容围绕: 培养兴趣、韧性,运动也是其后续排解压力的很好方式。内容围绕: 国学经典类、体育运动、动植物纪录片等等。✔️ 家长看国外的纪录片,看芬兰、德国等如何做的。
2025-08-17 22:50:41
318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一)什么是道
睁大眼都看不见的东西叫作“夷”,竖起耳朵仍听不到的声音叫作“希”,拼命摸索却摸不到的东西叫作“微”,这三方面不可思议(因为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夷、希、微三个字,均形容“道”的幽而不显,若隐若现,不可捉摸。),它们混沌一体。从前面看,看不到它的头,从后面看,看不到它的尾。注:真正的道,都是没有锋芒,没有纷扰,上和光下同尘、与万物和谐一体共生共存的,它因此圆润谦卑,也因此深奥莫测。恍惚的状态正是“道”:说它有,又看不清,说它没有,你却能模糊地看到,在清晰和不清晰的中间有个状态,就是隐约。
2025-08-15 00:51:26
630
原创 《范仲淹传》读书笔记与摘要
范仲淹一直积极主张议和,但是,当朝廷与西夏议和紧锣密鼓进行的时候,范仲淹又与韩琦共同上疏朝廷,提醒议和注意事项,提出议和应该把握的尺度,反对匆忙议和。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德明去世,元昊继承西夏国王位,他不愿意继续臣属宋廷,经过数年的周密准备,宝元元年(1038)十月十一日,元昊正式立国称帝,国号大夏。宋廷也急于从西北边疆的战争中摆脱出来,欣然接受李德明的归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夏订立和约,宋朝承认李德明占有银、夏、灵诸州的既成事实,封其为西平王,授定难军节度使。
2025-08-11 22:45:27
928
原创 【历史人物】【范仲淹】简历与生平
当时的主要问题就是:官太多了,兵太多了,财政支出太多了,在与外敌(辽、西夏)的数次战争中,北宋也是屡战屡败,可谓内忧外患不得不改革了。✔️1044年,56岁,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1041年,53岁,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徐图西夏,仁宗采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公曰:“嗟乎,岂为是哉。
2025-08-06 17:46:19
1096
原创 【历史人物】【鲁迅】简历与生平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有意识的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历史记载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戏剧性的穿插人物,在他们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和细节。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理由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会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2025-08-04 00:08:32
802
原创 《王安石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
目录一、王安石与宋神宗1、王安石所写的奏议《进戒疏》,看他如何辅佐宋神宗2、《论馆职札子一》3、《论馆职札子二》二、王安石的用人1、王安石不得不任用小人的原因2、与其说王安石喜欢任用小人,不如说神宗喜欢任用小人,而王安石一直想要矫正他,但没有完全做到三、王安石打了哪些仗第一,河湟之战第二,西南夷之役第三,交趾之役四、罢官之后的王安石王安石是如何启发他的皇上? 他所说的“不沉迷于声色,不玩物丧志,然后才能集中精神;能集中精神,然后才能明白道理;能明白道理,然后才能对人有所了解”,岂止是君王,凡
2025-08-02 00:08:03
795
原创 【历史人物】【王安石】简历与生平
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 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于1915年在《致萧子升信》中认为:“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2025-08-01 19:05:50
1126
原创 【历史人物】【王安石】《王安石赠太傅》
敕文段二,具言王安石生平,“少学孔孟,晚学瞿聃”,学识上儒释道,统于一身,“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已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重训再释以已意,“糠秕百家”,独立见解,“靡然变天下之俗”。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文字典雅优美,层层排句推进中,句句对仗工整别致,骈散错落交替,起文即用,通贯全局,“足以藻饰万物”,“苏海”一瓢,可见苏轼文势汪洋,博大深邃。历仕仁宗、英宗、神宗的三朝遗老千古了,“究观规摹,想见风采”,“宠以师臣之位,蔚为儒者之光”,赠以太傅之名,实不为过也。
2025-07-31 22:43:20
101
原创 《大唐孤勇者:韩愈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二)
元和年间,尚书虞部员外郎张季友去世,他的侄子跑到韩家哭诉:“我的叔父快要死了,几乎不能讲话了,但他让我告诉您,让我代他向您告别,如果得不到您撰写的墓志铭,叔父死不瞑目!斯其可铭也已”,做过十一个岗位的官,可谓履历丰富,竟无房无地,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真可谓是官员廉洁的楷模了。此时的韩愈,返回长安,作了一首前所未有的奇诗——《南山诗》,连用了五十一个“或”字,描摹终南山的风光景致,超过千字。宪宗元和元年正月,剑南刘辟反,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奉诏征讨,九月克成都,擒刘辟,押回长安,斩之于独柳树下。
2025-07-30 20:29:41
901
原创 《大唐孤勇者:韩愈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一)
他的奋斗,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真是辛苦。驱马出门,不知所之”,也是穷得不能自存,租不起房子,吃不饱饭,走投无路,为了生存,只有豁出去了!文章里面的名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家都耳熟能详。此时,气候恶劣,从正月到七月,长安一带都未降雨,旱灾严重,饥馑相仍,饿殍甚多,甚至“人死相枕藉”。韩愈在此的一大好处,就是“日月有所入,比之前时,丰约百倍”,他终于可以养家糊口了,而且收入颇丰,这是很值得庆幸的。
2025-07-30 13:33:45
883
原创 【历史人物】【韩愈】简历与生平
例如《进学解》一篇之中就有“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都已传为流行的成语;所撰3卷《顺宗实录》基础上改写而成,他“削去常事,著其系于政者,比之旧录,十益六七,忠良好佼,莫不备书,苟关于时,无所不录。:“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遑惑,而抑绝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例子,一篇《原道》竟然提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还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这是十分激烈的主张。
2025-07-28 23:58:48
968
原创 《杜甫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五)结局
由于长期的水上生活,风痹病转剧,他倒卧在船中,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是他最后的一篇作品。杜甫在770年的落花时节也遇到了这个绝代的歌人,正如他在夔州由于李十二娘的剑器舞而想到公孙大娘一般,他回想他十四五岁时在李范与崔涤的邸宅中和他见面的情景,写出我们在《童年》章里已经读到过的那首著名的绝句。他在这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的面前活动起来。注:杜甫最好的朋友,以及他同时代的第一流的诗人,除了岑参还在嘉州作刺史外,大都死去了。
2025-07-28 01:00:15
832
原创 《杜甫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四)成都草堂与再度流亡
不只杜甫自己欣庆得到一个安身的处所,就是飞鸟语燕也在这里找到新巢,从此这座朴素简陋的茅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松州陷后,成都震动,杜甫为阆州王使君拟《论巴蜀安危表》,希望减省军用和诸色杂赋名目,最好“省之又省”,因为巴蜀人民困于军需,充备百役,已经到了无法应付的地步,地方上呈现出一片凋零的景象。760年,杜甫49岁,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币制紊乱,杜甫却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2025-07-28 00:28:18
660
原创 《杜甫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三)流亡与走向人民
但是人民在统治者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下到了难以担受的地步(爪牙的吏役们为了拼凑兵额,任意捕捉,不顾民情,做出许多残酷的事,使荒凉萧条的东京道上呜咽着使人难以忍受的哭声),他又不能闭上眼睛不看。这时和他一同逃亡的表侄(他曾祖姑的玄孙)王砅已经骑马走出十里,忽然找不到杜甫,于是呼喊寻求,在极危急的时刻把自己乘用的马借给杜甫,他右手持刀,左手牵缰,保护杜甫脱离了险境。3个多月后,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痛苦,他忠实于他的职责,肃宗看他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人物,于是在八月里命他离开凤翔,回鄜州探视妻子。
2025-07-27 20:14:15
1032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