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 PoE 能“一根网线,既供电又传数据”,但鲜少有人能说清楚:PoE 供电到底分几种标准?差别有多大?哪些设备要用 PoE,哪些必须上 PoE+ 或 PoE++?
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彻底的“拆解”,把 PoE 的三大国际标准——
- IEEE 802.3af(PoE)
- IEEE 802.3at(PoE+)
- IEEE 802.3bt(PoE++)
讲得明明白白,顺便也帮你厘清网络工程中的常见“供电疑惑”。
PoE 的前世今生
在 PoE 诞生之前,网络设备的安装往往很尴尬:
- 无线AP要接网线,还要找电源插座;
- 摄像头挂在天花板上,电源线难走不说,还影响美观;
- 室外监控更麻烦,一根电源线+一根网线,布线成本翻倍。
于是,IEEE 在 2003 年制定了 IEEE 802.3af 标准,也就是最早的 PoE,规定了如何在网线中“偷渡”电力。
它的原理其实很“取巧”——以太网线有 8 芯,其中只有 4 芯负责数据传输,另外 4 芯大部分时间是闲着的(在 10/100 Mbps 速率下)。于是工程师们就把“闲置双绞线”利用起来,专门用来送电。
一句话总结:PoE 就是“电力搭顺风车”,通过网线把电送到远端设备(PD,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