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P实验

实验要求:

  1. 基于BGP和OSPF的环境
  2. AR3只能学两条AR1的环回
  3. AR2只能学一条AR1的环回
  4. 全网可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配置IP

[R1]int g 0/0/0
[R1-GigabitEthernet0/0/0]ip add 13.0.0.1 24
[R1-GigabitEthernet0/0/0]int l0
[R1-LoopBack0]ip add 1.1.1.1 24
[R1-LoopBack0]int l1
[R1-LoopBack1]ip add 1.1.2.1 24
[R1-LoopBack1]int l2
[R1-LoopBack2]ip add 1.1.3.1 24
[R2]int l0
[R2-LoopBack0]ip add 2.2.2.2 24
[R2-LoopBack0]int g 0/0/0
[R2-GigabitEthernet0/0/0]ip add 24.0.0.1 24
[R3]int g 0/0/0
[R3-GigabitEthernet0/0/0]ip add 35.0.0.1 24
[R3-GigabitEthernet0/0/0]int g 0/0/1
[R3-GigabitEthernet0/0/1]ip add 13.0.0.2 24
[R3-GigabitEthernet0/0/1]int l0
[R3-LoopBack0]ip add 3.3.3.3 24
[R4]int g 0/0/1
[R4-GigabitEthernet0/0/1]ip add 24.0.0.2 24
[R4-GigabitEthernet0/0/1]int g 0/0/0
[R4-GigabitEthernet0/0/0]ip add 45.0.0.1 24
[R4-GigabitEthernet0/0/0]int l0
[R4-LoopBack0]ip add 4.4.4.4 24
[R5]int g 0/0/0
[R5-GigabitEthernet0/0/0]ip add 35.0.0.2 24
[R5-GigabitEthernet0/0/0]int g 0/0/1
[R5-GigabitEthernet0/0/1]ip add 45.0.0.2 24

2.配置R3/R4/R5的OSPF环境

[R3]ospf 1
[R3-ospf-1]area 0
[R3-ospf-1-area-0.0.0.0]network 35.0.0.0 0.0.0.255
[R3-ospf-1-area-0.0.0.0]network 3.3.3.0 0.0.0.255
[R4]ospf
[R4-ospf-1]area 0
[R4-ospf-1-area-0.0.0.0]network 45.0.0.0 0.0.0.255
[R4-ospf-1-area-0.0.0.0]network 4.4.4.0 0.0.0.255
[R5]ospf
[R5-ospf-1]area 0
[R5-ospf-1-area-0.0.0.0]network 35.0.0.0 0.0.0.255
[R5-ospf-1-area-0.0.0.0]network 45.0.0.0 0.0.0.255

3.BGP建邻

###########R1与R3建邻
[R1]bgp 100
[R1-bgp]peer 13.0.0.2 as-number 300
[R1-bgp]peer 13.0.0.2 ebgp-max-hop 255
[R1-bgp]network 1.1.1.0 255.255.255.0
[R1-bgp]network 1.1.2.0 255.255.255.0
[R1-bgp]network 1.1.3.0 255.255.255.0
[R1-bgp]network 13.0.0.0 255.255.255.0
[R1-bgp]import-route direct
R3与R1建邻
[R3]bgp 300
[R3-bgp]peer 13.0.0.1 as-number 100
[R3-bgp]import-route direct
###########R2与R4建邻
[R2]bgp 200
[R2-bgp]peer 24.0.0.2 as-number 300
[R2-bgp]peer 24.0.0.2 ebgp-max-hop 255
[R2-bgp]network 2.2.2.0 255.255.255.0
[R2-bgp]network 24.0.0.0 255.255.255.0
#########IBGP,传递路由时,路由的下一跳不会变,所以需要更改
[R2-bgp]peer 24.0.0.2 next-hop-local
###########AR4与AR2建邻
[R4]bgp 300
[R4-bgp]peer 24.0.0.1 as-number 200
[R4-bgp]import-route direct
###########R3与R4建邻
[R3]bgp 300
[R3-bgp]peer 4.4.4.4 as-number 300
[R3-bgp]peer 4.4.4.4 connect-interface LoopBack 0
#########AR3和AR4是IBGP,传递路由时,路由的下一跳不会变,所以需要更改
[R3-bgp]peer 4.4.4.4 next-hop-local
[R4]bgp 300
[R4-bgp]peer 3.3.3.3 as-number 300
[R4-bgp]peer 3.3.3.3 connect-interface LoopBack0
[R4-bgp]network 45.0.0.0 255.255.255.0
#########AR3和AR4是IBGP,传递路由时,路由的下一跳不会变,所以需要更改
[R4-bgp]peer 3.3.3.3 next-hop-local

OSPF里面导入BGP

[R3]ospf
[R3-ospf-1]import-route bgp

过滤

AR3只能学两条AR1的环回

[R1]ip ip-prefix 2 deny 1.1.1.0 24
[R1]ip ip-prefix 2 permit 0.0.0.0 0 les	
[R1]ip ip-prefix 2 permit 0.0.0.0 0 less-equal 32
[R1]bgp 100
[R1-bgp]peer 13.0.0.2 ip-prefix 2 export

AR2只能学一条AR1的环回

[R2]ip ip-prefix 2 deny 1.1.2.0 24
[R2]ip ip-prefix 2 permit 0.0.0.0 0 less-equal 32
[R2]route-policy 2 permit node 10 
[R2-route-policy]if-match ip-prefix 2
[R2]bgp 200
[R2-bgp]peer 24.0.0.2 route-policy 2 import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Kotlin语言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方面的特性和优势,结合详细的代码案例,展示了Kotlin的核心技巧和应用场景。文章首先介绍了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解释了它们如何简化集合操作和回调函数处理。接着,详细讲解了Kotlin Multiplatform(KMP)的实现方式,包括共享模块的创建和平台特定模块的配置,展示了如何通过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最后,文章总结了Kotlin在Android开发、跨平台移动开发、后端开发和Web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指出Kotlin将继续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领域不断完善和发展。; 适合人群:对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感兴趣的开发者,尤其是有一定编程基础的Kotlin初学者和中级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Kotlin中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场景;②掌握Kotlin Multiplatform的实现方式,能够在多个平台上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③了解Kotlin在不同开发领域的应用场景,为选择合适的技术栈提供参考。;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大量代码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Kotlin的函数式编程特性和跨平台开发能力。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代码案例,以加深理解和掌握。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利用历史速度命令(HVC)增强仿射编队机动控制性能的方法。论文提出了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全面评估HVC对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易于测试的稳定性条件,并给出了延迟参数与跟踪误差关系的显式不等式。研究为两轮差动机器人(TWDRs)群提供了系统的协调编队机动控制方案,并通过9台TWDRs的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稳定性和综合性能改进。此外,文中还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代码实现,涵盖仿射编队控制类、HVC增强、稳定性条件检查以及仿真实验。代码不仅实现了论文的核心思想,还扩展了邻居历史信息利用、动态拓扑优化和自适应控制等性能提升策略,更全面地反映了群体智能协作和性能优化思想。 适用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对群体智能、机器人编队控制、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应用及其对系统性能的提升;②掌握仿射编队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控制器设计、稳定性分析和仿真实验;③学习如何通过引入历史信息(如HVC)来优化群体智能系统的性能;④探索中性型时滞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及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其他说明:此资源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包括完整的Python代码实现,帮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仿射编队控制技术。代码结构清晰,涵盖了从初始化配置、控制律设计到性能评估的各个环节,并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工具,便于理解和分析系统性能。通过阅读和实践,读者可以深入了解HVC增强仿射编队控制的工作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效果。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与液冷数据中心废热集成的跨临界压缩 CO₂储能系统(CCES)。研究构建了单级压缩(System-CP)和双级压缩(System-VP)两种系统,通过准动态模型分析其能量和㶲性能,并开发经济模型评估其经济性。研究结果显示,System-CP 和 System-VP 的往返效率分别为 64.67% 和 67.41%,储能密度分别为 0.24 和 0.26 kW·h/m³。对于 15 MW × 5 h 的储能容量,两种系统的总资本成本分别为 4.7784 亿和 4.3741 亿美元,投资回收期分别为 14.76 年和 12.39 年。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关键参数如压力比、热源温度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优化建议和技术实现路径。 适合人群:从事能源管理、数据中心运营、储能技术研发的专业人员以及关注绿色能源和碳减排的研究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评估液冷数据中心与跨临界 CO₂储能系统的集成方案;②优化数据中心废热利用效率;③分析不同压缩系统在储能密度、成本和效率方面的差异;④探索系统集成的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 其他说明:该研究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热力学和经济性分析,还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了系统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为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了量化决策依据。文中还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如低温差高效热泵材料、自适应压力容器设计等,旨在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经济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