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接着上一篇车载以太网-物理层,接下来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物理层的上一层——数据链路层,完整以太网OSI参考体系模型中分为7层,而在TCP/IP体系模型中分为了5层,如图1所示。数据链路层是属于整个分层中的第二层,站在数据帧的层面上解决了同一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问题。
数据链路层概述
“数据链路”是指在一段物理线路上存在多个节点,将实现通讯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在链路上,以传输封装好的数据帧。我们熟知的CAN总线是以“广播”的形式发送报文,而以太网发送的报文特点是“点到点”的通讯,这就意味着每条报文的发送都需要知道发给谁,这里便需要引入IP地址的概念,IP地址属于OSI模型的第三层所以我们暂且先不解释;当我们知道了一条报文要发给谁时,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到那里,这就是MAC地址需要做的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一个人(一帧报文)想从城市A到城市B(这就是意味这帧报文携带了一个从哪到哪的信息即IP地址),首先搭乘高铁从城市A出发到城市C,然后再换乘从城市C去往城市B的高铁,这里的城市C相当于链路上的交换机(通常情况下主机与主机都需要连在交换机上进行通讯而非直接通信),城市A的进站口和城市B的出站口相当于网卡,用MAC地址进行标识。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
MAC地址一般固化在网卡中,不能修改且唯一,用于标识一台主机,所以又称为“物理地址”或者“硬件地址”。MAC地址长度为6byte,前三个字节为“组织唯一标识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