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很多人编程都用Java,用Springboot;用Go语言;用Rust,用Javascript,用“世界上最好的语言”-PHP。
如果是科研人员,就用matlab。
如果没有资金,就用Python,反正一样有numpy、pandas、matplotlib这套组合,一般统计一下数据,画个曲线也够用。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有时候,就很好奇,这些编程语言都是英文,ABCD、If Else While一大堆,西方洋人那一套,中国人有没有能力,自己推出编程语言和编译器呢?
有的。虽然依然用英文,但确实作者是中国团队!
我们来统计一下:
一、编译器
1. 华为方舟编译器(Huawei Ark Compiler)
目标:提升安卓应用运行效率(支持Java/Kotlin等)。
技术特点:静态编译(AOT)替代传统JIT,减少运行时开销。
应用:已用于华为手机EMUI系统,显著提升应用流畅度。
2. OpenArkCompiler(开源社区主导,清华大学等参与)
定位:新一代通用编译器框架(原华为方舟编译器开源版本)。
目标语言:支持多种语言(Java/C/C++等)编译到统一中间表示。
3. 龙芯LLVM后端(LoongArch Backend for LLVM)
开发者:龙芯中科团队。
作用:为国产龙芯CPU(LoongArch架构)提供编译器支持。
生态意义:支撑国产CPU+操作系统的全栈生态。
二、编程语言
1. 华为仓颉(Cangjie)
定位:通用高性能编程语言(2021年首次公布)。
目标:解决AIoT场景开发效率与性能平衡问题(语法类似现代语言)。
现状:已经开源。
2. 木兰编程语言(Mulan)
开发者:中科院计算所团队。
特点:面向智能教育领域(曾因宣传争议引发关注)。
技术基础:基于Python语法和LLVM,定制优化易用性。
3. 易语言(EPL)
开发者:大连吴涛。
特点:全中文关键字的桌面应用开发语言(类似VB)。
用户群体:广泛用于国内中小企业工具开发(20余年历史)。
4. 文言文编程语言(Wenyan-lang)
开发者:卡内基梅隆大学华人学者Lingdong Huang。
特色:用古汉语语法编写代码(如「吾有一數曰三」)。
意义:文化实验项目,展示编程语言设计的艺术性(编译为JavaScript/Python)。
5. 凹语言(Wa-lang)
开发者:柴树杉(Go语言中文社区领袖)等。
定位:面向WebAssembly平台的轻量级语言(类似Go语法)。
6. Go+
发起人:许式伟(七牛云CEO,原Go中国社区核心)。
目标:融合工程开发与数据科学(Go语法扩展,支持数据向量操作)。
应用场景:STEM教育、数据科学。
7. KCL 语言(Kusion Configuration Language)
开发者:蚂蚁集团。
用途:云原生配置策略管理(类型安全、自动化校验)。
定位:替代YAML/JSON的声明式配置语言。
三、特点与发展现状
1. 应用驱动:多数语言针对特定需求(如华为聚焦性能,蚂蚁解决配置管理)。
2. 生态挑战:新语言需突破国际主流(C++/Java/Python)的成熟生态壁垒。
3. 开源趋势:OpenArkCompiler、凹语言等通过开源加速生态建设。
4. 硬件协同:龙芯编译器体现“软硬协同”的国产化路径。
四、总结
盘了一下家底,中国人的编程语言还不少!
除上述项目外,中国高校(如清华、北大)和企业在形式化验证、AI编译优化等领域也有前沿研究,例如清华大学的 Coq语言形式化验证框架、阿里的 BladeDISC(深度学习编译器)等。
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在基础软件领域的持续投入,虽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但自主生态的雏形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