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能跑就行”!《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带给PCB Layout工程师的四大设计启示

副标题:好的PCB设计,不仅是电路的艺术,更是视觉的艺术

引言:当电路遇见设计

作为一名PCB Layout工程师,我们每天都在与走线、过孔、元件、丝印打交道。我们的核心使命是确保电路性能:信号完整、电源稳定、散热良好、EMC达标。我们常常会认为“设计”是硬件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的事,我们做的更多是“实现”。

 

然而,最近Robin Williams的《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让我深受震撼。书中提出的亲密性、对齐、重复、对比四大基本原则,虽然是面向平面设计,但其底层逻辑与我们PCB设计工作惊人地契合。

 

一款优秀的PCB,不仅是功能上的成功,更是视觉上的杰作。它应该像一座规划良好的现代城市,分区明确、道路规整、标识清晰,让“电流”这位市民能够高效、舒适地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四大原则如何赋能我们的PCB设计,让我们的图纸从“能跑就行”升级为“赏心悦目”。

 

 

核心原则一:亲密性(Proximity)—— 逻辑相关的元素,物理上也要在一起

 

书中要点: 将彼此相关的项归组在一起,建立视觉单元。减少混乱,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结构。

 

PCB融合解读: 这在PCB设计中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布局原则!我们称之为功能模块化布局。

 

· 怎么做:

  1. 原理图引导: 在布局之初,必须深刻理解原理图。将完成同一功能(如:MCU最小系统、电源降压电路、CAN总线接口、音频功放电路)的元件尽可能集中地放置在一起。

  2. 缩短互联: 相关的元件靠近,能天然地缩短走线长度。这不仅美观,更是提升信号质量、减少串扰和EMI的关键手段。

  3. 创建清晰分区: 一块复杂的板卡应该能一眼看出数字区、模拟区、功率区、RF区等。分区之间用清晰的间隔(甚至割槽)分隔,这是隔离噪声的基础。

· 反面教材(Bad Case):

  · 去耦电容远离IC的电源引脚。

  · 时钟电路的匹配电阻和晶振散落在MCU的四面八方。

  · 接口端子与相关的防护、滤波电路相距甚远。

· 正面案例(Good Case):

  · MCU周边: 晶振、匹配电阻、滤波电容紧贴MCU相应引脚放置,形成一个紧密的核心单元。

  · 电源路径: 输入滤波电容 -> 开关芯片 -> 电感 -> 输出滤波电容,形成一个紧凑、流畅的能源输送链。

  · CAN/LIN接口: 接口端子、共模电感、ESD、终端电阻首尾相接,形成一个独立的“功能模组”。

 

小结:贯彻“亲密性”,就是为PCB注入清晰的逻辑灵魂,这是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基石。

 

 

核心原则二:对齐(Alignment)—— 秩序是美的基础

 

书中要点: 任何元素都不能在页面上随意安放。每一项都应当与页面上的某个内容存在某种视觉联系。

 

PCB融合解读: PCB上的对齐,是工程师强迫症的极致体现,也是工业化美感的来源。

 

· 怎么做:

  1. 元件对齐: 大量使用布局工具中的“对齐”和“分布”功能。让电阻、电容阵列在X或Y方向上整齐划一。这不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后续焊接、检测、维修的方便。

  2. 丝印对齐: 元件位号、极性标记、方向标识应清晰、一致地朝向某个方向(如左上或右上),避免为了躲避焊盘而四处旋转,增加阅读和装配难度。

  3. 走线对齐: 总线(Data/Address Bus、差分对)走线应保持平行、等长、间距一致,形成“车道般”的规整感。电源线应尽可能粗壮、流畅。

  4. 过孔对齐: 扇出过孔、屏蔽过孔应保持整齐的阵列式布局,而不是杂乱无章。

· 反面教材(Bad Case):

  · 电阻歪歪扭扭,像是随意撒在板子上。

  · 丝印文字方向360度随机旋转。

  · 差分线为了绕等长而走得蜿蜒扭曲,缺乏整体规划。

· 正面案例(Good Case):

  · DDR颗粒: 旁边的去耦电容严格对齐,走线从引脚扇出后迅速形成规整的线束。

  · BGA扇出: 过孔形成完美的扇形或矩阵,给人一种精密仪器的秩序感。

  · 丝印: 所有位号方向统一,清晰地指示元件位置,毫不费力。

 

小结:贯彻“对齐”,是为PCB建立视觉秩序,它直接体现了工程师的严谨态度和专业水准。

 

 

核心原则三:重复(Repetition)—— 统一产生专业感

 

书中要点: 设计的某些方面需要在整个作品中重复。重复元素可能是一种粗字体、一条线、某个项目符号、颜色、设计要素等。重复可以增加条理性,加强统一性。

 

PCB融合解读: PCB是高度标准化的产物,“重复”原则无处不在。

 

· 怎么做:

  1. 设计语言统一: 整板使用统一的线宽(如信号线4mil,电源线根据电流计算)、统一的过孔尺寸(如常规信号孔8/16mil,BGA扇出孔6/10mil)、统一的间距(线线、线孔、孔孔间距)。

  2. 复用设计模块(Reuse Block): 对于板上重复出现的电路单元(如多个相同的CAN通道、多个电机驱动电路),直接使用EDA软件的复用功能,创建完全一致的布局布线模块。这保证了性能的一致性,也极大提升了效率。

  3. 视觉元素重复: 丝印的字体、大小保持一致。极性标记(如“+”、二极管阴极杠)的样式和大小保持一致。测试点的大小和形状保持一致。

· 反面教材(Bad Case):

  · 同一类信号线,一会用4mil,一会用5mil。

  · 板子一边的CAN电路布局紧凑,另一边的却松散,性能可能存在差异。

  · 测试点有的用方形,有的用圆形,大小不一。

· 正面案例(Good Case):

  · 汽车域控制器: 板上的8路CAN接口布局布线完全一致,像复制粘贴一样,保证了通道间的一致性。

  · 规则设置: 在规则约束管理器(Constraint Manager)中提前定义好各种线宽、间距的Class,让软件自动帮你实现“重复”。

 

小结:贯彻“重复”,是建立品牌一致性和专业信任度的关键。它让复杂的板卡看起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非零散部件的堆砌。

 

 

核心原则四:对比(Contrast)—— 让差异显而易见

 

书中要点: 如果两个项不完全相同,就应当使之不同,而且应当是截然不同。对比能吸引眼球,组织信息,清晰层级。

 

PCB融合解读: 在PCB上,对比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功能服务的清晰区分和安全警示。

 

· 怎么做:

  1. 层与层的对比: 使用不同的颜色来清晰地区分不同的信号层。例如,TOP层用红色,POWER层用黄色,GND层用绿色。这能让你在复杂的布线中一眼看清信号流向。

  2. 线宽对比: 电源线/地线 的宽度必须与 信号线 形成强烈对比!用粗壮的走线或铜皮来承载大电流,用细线走小信号。这既是电气要求,也是视觉上最直观的区分。

  3. 区域对比: 高压区域(如OBC、DCDC)和 低压敏感区域(如MCU、传感器)必须在布局上就形成强烈隔离,并通过丝印、开槽等方式进行清晰的视觉标注,这是安规和可靠性的生命线。

  4. 丝印对比: 重要的标识,如板名、版本号、高压警告符号,可以使用更大、更粗的字体,与普通的元件位号形成对比,让人一眼看到关键信息。

· 反面教材(Bad Case):

  · 电源线和信号线差不多粗细,无法从视觉上判断电流路径。

  · 高压区和低压区交错布局,没有明显界限,存在安全隐患。

  · 板子版本号藏在密密麻麻的位号中,很难找到。

· 正面案例(Good Case):

  · 电源板: 输入的B+线宽可能达到2mm以上,而反馈信号线仅0.2mm,视觉对比极其强烈。

  · 安全第一: 在板边和高压区清晰印上有闪电符号的“DANGER! HIGH VOLTAGE”丝印,并使用禁止布线区/开槽进行物理隔离。

 

小结:贯彻“对比”,是为了凸显差异、警示风险、表达层级。它让PCB的“故事”更容易被阅读和理解。

 

 

总结与展望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的四项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软件操作和电路理论的更高视角:

 

· 亲密性 关乎 逻辑与布局。

· 对齐 关乎 秩序与严谨。

· 重复 关乎 统一与效率。

· 对比 关乎 区分与安全。

 

它们共同作用,最终目标是让我们的PCB设计达到 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一款遵循这些原则设计的PCB,必然是性能优越、可靠性高、易于生产调试,并且——看起来就像一件艺术品。

 

一块内部PCB的精致程度,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公司的产品态度和品牌形象。

 

希望这四大设计原则,能像为我打开一扇新窗一样,也为各位Layout同仁带来新的启发。让我们在追求信号完美的同时,也致力于打造视觉上的卓越,让我们画的每一块板子,都成为值得骄傲的作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