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实践论纠正了我的一个很大误区,在认识的过程中实践是优先于理论的。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受学校教育,长期缺乏实践,形成了惯性,做事之前老是先想着把这件事的理论知识学一遍,这是错误的,低效的认识。
《实践论》是教员的经典哲学文章,运用唯物辩证法,阐述了知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教员把人类知行合一的问题讲透了。
尤其是人类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理,这个道理,中国古代的先贤,老子(道家阴阳),庄子(无为而治)等大佬,都没有讲明白。近代的马克思、恩格斯也做了进一步的说明,直到《实践论》问世,让人豁然开朗。
在文章中,教员主要讲了七个大问题
一、认识的来源问题
1.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认识主要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等形式。
2.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认识,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由不确定到比较确定。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教员认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主观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做事就会事半功倍。
判定认识、理论、计划、方案对不对?
不是依照个人的主管思想而定,而是要看客观上的实践的结果而定。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1.感性认知:
知识探索的起点 在实践初期,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局部特征和外在联系,这被称为感性认知阶段。感性认知有三种主要形式:直观感受、初步印象和形象记忆。它具有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但往往只能揭示事物的片面性和现象性。
2.理性认知:
知识深化的关键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在反复接触和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事物的深刻认识,即理性认知。理性认知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联系,是知识深化的重要标志。
3.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辩证统一
感性认知为理性认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基础,而理性认知则是对感性认知的深化和升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知识演进的辩证过程。对感性素材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和提炼,是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飞跃的关键。
4.知识演进的两次跨越 知识演进需要经历两次重要跨越:
一是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跨越,
二是从理性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跨越。一个人的知识成长,往往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和循环往复
三、认识的真正任务
人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1.揭示客观规律是知识的核心任务 知识要深入探究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规律性,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2.理性认识需指导实践应用 掌握理性认识后,要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指导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而非束之高阁。
3.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 知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应用来改造世界,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这包括改善自然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
四、认识的运动特点
教员认为,一般来说,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
1.认识具有曲折性的特点
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时候须经过多次失败,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
2.认识具有运动性的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事物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向前推移发展,为此人们的认识运动也要跟着推移和发展思想不要落后实际,也不要脱离现实。
3.认识具有无限性的特点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止境,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也永无止境。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思想。
五、认识的规律模型
教员在文章中总结了人们的认识的规律模式。
即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实践——认识——实践。通过实践获取感性认知,再通过理性思考形成理性认识,最后将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和完善
2.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在知识演进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证实已有的真理并推动真理的发展
3.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结合、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知识演进的过程中,主观思想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六、认识的最终目的
教员认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而改造世界包括三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1.改造客观世界
毛主席认为,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在和平时代,通过科技创新、社会改革等方式推动客观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2.改造主观世界
教员认为,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就是要重点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优化思维方式等,使主观世界更加完善和健康。
3.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教员认为,被改造的客观世界,除了大自然和社会,还包括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改造过程,要经历先强迫后自觉的过程。通过调整主观世界的认知,使其更好地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七、认识的其他问题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教员认为,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直接经验是通过个人实践获得的,而间接经验则是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和知识获得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个人的知识体系
2.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
“经验论”认为感性认识是外界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唯理论过分强调理性的作用而忽视经验的重要性,容易导致主观主义倾向;而经验论则过分依赖经验而忽视理性的作用,同样缺乏辩证思维。正确的知识观应兼顾理性和经验的作用,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3.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保守主义
在哲学上,把思想保守、观点陈旧、认识落后、主观违背客观的现象或倾向,统统简称为“右倾”。在哲学上,把思想超前、观点激进、盲动冒险、主观违背客观的现象或倾向,统统简称为“左”倾。激进主义过于追求变革和创新,容易忽视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而保守主义则过于守旧和保守,容易阻碍进步和发展。二者的共同点,就是思想脱离实际,主观不符合客观,缺乏辩证的认识论。
4.感性相对真理和理性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指承认世界可知性就等于承认绝对真理的存在,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有限性和条件性;而绝对真理则是指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无条件性和无限性。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无数相对真理的积累和发展最终会趋近于绝对真理。
总之,《实践论》对于现在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勇于尝试;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路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