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简称场效应管,是一种三端子半导体器件,它根据施加到其其中一个端子的电场来控制电流的流动。与双极结型晶体管 (BJT) 不同,场效应晶体管 (FET) 使用电场而不是电流来控制电荷的流动。FET 由三个主要组件组成:源极、漏极和栅极。源极负责提供电流,而漏极充当输出端子。另一方面,栅极通过改变电场来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流动。
FET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 (JFET)
●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MOSFET)
●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IGBT)
一、MOSFET的结构
MOSFET使用半导体材料(通常是硅)构建,其中一层薄薄的绝缘氧化物将栅极与半导体通道隔开。MOSFET 是一种四端子器件,由以下组件组成:
⚪ 栅极(Gate):通过电压产生电场控制沟道导电性
⚪ 源极(Source):提供载流子
⚪ 漏极(Drain):收集载流子
⚪ 衬底(Body):衬底位于器件最底层,支撑源极、漏极和沟道区域,形成PN结隔离
⚪ 氧化层(Oxide Layer):绝缘体,用于隔离栅极与半导体,防止漏电
MOSFET结构图如下:
实际应用中MOSFET衬底通常与源极短接,因此常视为三端子器件,以NMOS为例:
二、MOSFET类型
MOSFET可以根据结构导电沟道、材料和工艺、应用场景进行分类:
分类方式 | 类型 | 特点 | 典型应用 |
沟道极性 | N沟道(NMOS) |
◆ Vgs > Vth(正电压) ◆ 电子导电,迁移率高,速度快 |
◆ 低端驱动 ◆ CMOS 逻辑门 |
P沟道 (PMOS) |
◆ Vgs < Vth(负电压) ◆ 空穴导电,迁移率低,速度慢 |
◆ 高端驱动 ◆ CMOS 逻辑门 | |
结构 | 平面型MOSFET |
◆ 沟道平行于硅片表面,栅极覆盖源漏区间 ◆ 工艺成熟,成本低,集成度高 ◆ 高电压下导通电阻大 |
◆ 数字IC ◆ 低压模拟电路 |
沟槽型MOSFET |
◆ 栅极垂直嵌入硅片形成沟槽,沟道沿槽壁垂直分布 ◆ 导通电阻低,电流密度高 ◆ 工艺复杂,成本高 |
◆ 电源管理 ◆ DC-DC转换器 | |
超结MOSFET |
◆ P/N柱交替排列,优化漂移区电荷平衡 ◆ 高压下低导通损耗,开关速度快 ◆ 制造难度极大 |
◆ 高压开关电源 | |
工作模式 | 增强型MOSFET | ◆ 默认截止,|Vgs| > |Vth| 时导通 | ◆ 逻辑集成电路 |
耗尽型MOSFET | ◆ 默认截止,|Vgs| < |Vth| 时导通 | ◆ 常闭保护电路 | |
材料 |
硅基 MOSFET |
◆ 传统Si衬底 ◆ 成本低,工艺成熟,可靠性高 ◆ 高频损耗大,耐温有限(<175°C) | ◆ 通用电子设备 |
SiC MOSFET |
◆ 碳化硅(SiC) ◆ 耐高压(>1700V),高温工作(>200°C) ◆ 开关损耗低 ◆ 衬底成本高 |
◆ 电动汽车充电桩 ◆ 光伏逆变器 | |
GaN MOSFET |
◆ 氮化镓(GaN) ◆ 超高开关频率(MHz级) ◆ 低导通损耗,无体二极管反向恢复损耗 ◆ 驱动复杂,成本高 |
◆ 快充适配器 ◆ 5G基站射频 | |
SOI MOSFET |
◆ 绝缘体上硅(SiO₂隔离) ◆ 无闩锁效应 ◆ 低寄生电容,高速响应 ◆ 工艺难度高 |
◆ 航空航天 ◆ 抗辐射电路 | |
特殊类型 |
LDMOS 横向扩散MOS |
◆ 源漏极横向排列,漂移区扩散形成高压梯度 ◆ 高频特性优(2~3 GHz),增益高 | ◆ 射频功率放大器 |
FinFET 鳍式场效应管 |
◆ 3D鳍状沟道,栅极三面包裹 ◆ 22nm以下工艺主流,抑制短沟道效应 | ◆ 高性能CPU/GPU | |
VDMOS 垂直双扩散MOS |
◆ 电流垂直流动,多晶硅栅控制沟道 ◆ 高耐压、低导通电阻 |
◆ 开关电源 ◆ 电机驱动 |
常见的四种MOSFET类型及其符号:
三、MOSFET工作原理
1.1 沟道的形成
MOSFET栅极电压Vg在绝缘层下方的衬底表面产生垂直电场,该电场会改变衬底表面的载流子分布(排斥衬底表面多子,吸引少子);当Vg电压增大/减小至超过阈值电压时,衬底表面少子浓度超过多子,形成与源漏同型的反型层(沟道),连接源漏,使电流导通。
以NMOS为例,导电沟道形成的具体过程及阶段特点如下:
⚪ Vg=0V:初始状态
◆ 源漏与衬底间的PN结处于反向偏置,无导电沟道,Id=0A。
⚪ 0<Vg<Vth:耗尽层形成
◆ 栅极正电压在绝缘层下方产生垂直电场,排斥 P 型衬底表面的空穴(多子),吸引电子(少子),空穴被排斥后,衬底表面留下带负电的受主离子,形成耗尽层(无自由载流子,高阻抗)。
◆ 耗尽层宽度随着Vg增大而增加,但耗尽层电阻极高,源漏间仍无电流。
⚪ Vg=Vth:反型层形成阶段
◆ 少子积累形成与源漏同型的导电层,厚度约10~20纳米
◆ 反型层初步形成,但载流子浓度较低,电流Id微弱。
⚪ Vg>Vth:沟道增强阶段,沟道导通
◆ Vg越大,电场越强,反型层电子浓度与(Vg-Vth)近似成正比,沟道导电性增强
◆ 当Vds较小时,Id与Vg成线性关系,等效为压控电阻
◆ 当Vds≥Vg-Vth时,漏极端沟道夹断,Id进入饱和,仅由Vg决定
◆ Vg越大,沟道电子浓度越高,跨导gm(Id对Vg的敏感度)越高
耗尽层(Depletion Region)
以N沟道MOSFET为例,衬底为P型硅(多子为空穴,少子为电子),栅极与衬底之间存在二氧化硅绝缘层。当栅极施加正电压(Vg > 0)时,产生垂直向下的电场,将 P 型衬底表面的空穴(多子)排斥到衬底内部,同时吸引电子(少子)向表面迁移。空穴被排斥后,衬底表面留下未被中和的受主离子(带负电),形成一个无自由载流子的区域,即耗尽层。
◆ 形成条件
1)栅极电压作用:0<Vg<Vth时,耗尽层随Vg增大而展宽
◆ 特点
1)载流子特性:耗尽层内几乎无自由载流子(多子被耗尽,少子未大量积累),呈高阻抗。
2)电场分布:耗尽层内存在自建电场(从 N 区指向 P 区),阻碍少子进一步迁移。
3)宽度调控:耗尽层宽度与栅压、衬底掺杂浓度相关。
4)动态变化:当Vg减小时,耗尽层宽度收缩;Vg=0V时,耗尽层消失。
反型层(Inversion Layer)
当栅压超过阈值电压(Vg>Vth)时,电场强度足够强,吸引的电子(少子)浓度超过衬底表面的空穴(多子)浓度,导致衬底表面的导电类型从P型反转为N型,形成反型层(导电沟道)。
◆ 形成条件
1)栅极电压作用:Vg>Vth
◆ 特点
1)导电特性:反型层是MOSFET的核心导电区域,电子浓度随Vg增大而线性增加。
2)电流调控:反型层的导电性直接决定漏极电流(在线性区,Id与反型层电子浓度成正比;在饱和区,反型层漏端夹断,但整体仍由Vg控制Id)
1.2 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沟道长度调制效应是指在MOSFET的饱和区工作状态下,漏极电压Vds升高导致有效沟道长度(Leff)缩短,从而使漏极电流Id随Vds增加而缓慢上升的现象。该效应是实际MOSFET与理想模型的重要偏差之一,尤其在短沟道器件中更为显著。
以NMOS为例:
⚪ 楔形沟道的形成
当Vgs>Vth时,栅极下方的 P 型衬底表面发生反型,形成 N 型导电沟道(电子作为载流子)。此时,若漏源间施加电压Vds,电子将从源极流向漏极,形成漏极电流Id。
◆ 当Vds>0时,漏极电压沿沟道产生横向电场,导致沟道内各点位电位不同(漏极→源极:Vds→0V);同时,栅极电压Vgs在沟道中产生垂直电场,其强度从源端到漏端逐渐减弱
◆ 当Vds<Vgs-Vth时,漏端的有效电压低于源端,导致漏端沟道厚度小于源端
⚪ 夹断点的形成
当Vds=Vgs-Vth时,漏极附近的有效栅压不足以维持反型层,沟道在漏极附近被 “夹断”(pinch-off),形成耗尽区。此时,沟道形状从源端到漏端呈楔形分布,漏端沟道厚度为0。
⚪ 耗尽区扩展与有效沟道缩短
随着Vds进一步升高,漏极耗尽区向源极方向扩展,导致有效沟道长度缩短。而沟道电阻与沟道长度成正比,因此当有效沟道长度缩短时,沟道电阻会随之降低,最终导致Id会随着Vds增加而上升,偏离理想饱和区的恒流特性。
Id随Vds变化的理想曲线与实际曲线如下图所示:
此外,夹断点形成后,漏极电流Id由两部分组成:
◆ 沟道电流:电子从源极漂移至夹断点
◆ 耗尽区电流:电子通过耗尽区的漂移 - 扩散机制到达漏极。
因此,当Vds升高时,会导致耗尽区电场增强,加速电子输运,从而进一步增大Id。
1.2.1 为什么MOSFET沟道“夹断”仍有电流
当栅极电压Vgs大于阈值电压Vth时形成了沟道,而漏极电压Vds增加到一定程度(Vds>Vgs-Vth)时,沟道会在靠近漏极的一端发生“夹断”(Pinch-off)。但电流并没有消失,而是趋于饱和。
关键点
电流并没有在物理上“穿过”夹断区内部的一个导电沟道,而是由夹断区强大的横向电场将载流子“拉”过去。
电流穿过夹断区域的具体过程(以NMOS为例)
◆ 夹断≠沟道完全消失,而是漏极侧沟道被耗尽层 “阻断”,但源极到夹断点之间仍有导电沟道。载流子(电子)通过漂移运动(由沟道内横向电场驱动)从源极到达夹断点。
◆ 夹断后,漏极与衬底之间的PN结处于反向偏置状态,耗尽层内产生极强的横向电场(从漏极指向衬底)。从源端沟道区到达夹断点的载流子,被这个强大的横向电场加速(扫过)穿过夹断区,最终到达漏极,形成漏极电流Id。这个运动本质上是漂移,但由于电场极强,载流子速度达到饱和。
1.2.2 夹断区域耗尽层的压降
当Vds>>Vg-Vth时,夹断区域存在很大的压降,而且是Vds中绝大部分电压降所在。
电压分布:
◆ 从源极(0V)到夹断点,电压缓慢升高到Vgs-Vth,这个区域的压降相对较小。
◆ 从夹断点电压(Vd(sat))到漏极电压Vds,中间电压差为耗尽层的压降,该压降全部由漏极与衬底之间的N结反向偏置承担:
ΔV=Vds-(Vg-Vth)
夹断区是耗尽区,载流子浓度极低,电阻非常高。根据欧姆定律,在电流Id基本恒定的情况下(饱和区电流主要受Vgs控制,对Vds变化不敏感),高电阻区域必然承受高电压降。
1.3 体效应
MOSFET的体效应(Body Effect),也称为衬底偏置效应或背栅效应,是指MOSFET源极与衬底(体端)之间的电压差Vsb会改变器件的阈值电压Vth的现象。
◆ 当 MOSFET 的源极与衬底之间存在电位差(以NMOS为例,源极电位高于衬底,即Vsb>0V)时,源极-衬底PN结处于反偏状态,耗尽层宽度展宽。
◆ 耗尽层内的空间电荷加,为维持电中性,栅极需要施加更高的电压以诱导足够的载流子(NMOS 中的电子)形成沟道,导致阈值电压Vth升高。
体效应作用下下的阈值电压
:
为0V时的阈值电压
:体效应系数
:电子电荷
:硅介电常数
:P型衬底掺杂浓度
:单位面积栅氧电容
:衬底费米势
:硅本征载流子浓度
体效应对MOSFET性能的影响
1)阈值电压Vth漂移:阈值电压升高(NMOS)或绝对值增大(PMOS),使器件更难导通
2)漏极电流Id减小:数字电路延迟增大,模拟电路摆率(Slew Rate)降低
3)跨导gm降低:跨导反映栅压对电流的控制能力,体效应影响放大器增益(增益下降)
4)开关速度下降:充放电时间增加,开关延迟延长(需要更大的Vgs驱动电压)
5)功耗变化:静态功耗降低,但驱动电压升高可能增加翻转功耗
1.4 短沟道效应
MOSFET的短沟道效应(Short-Channel Effects, SCE) 是当沟道长度缩小至与耗尽区宽度相当时(通常L<1μm)出现的非理想物理现象,此时传统长沟道理论不再适用,器件特性发生显著变化。
半导体器件小型化通过缩小MOSFET尺寸实现了集成密度与速度的提升,但沟道长度的缩短同时会带来阈值电压Vth显著下降的问题。这是由于源漏结耗尽层扩展至沟道,部分沟道电荷被源漏电场控制,而非栅极电场,导致形成沟道所需的栅压降低。
MOSFET短沟道效应的核心表现
⚪ 穿通效应(Punch-Through)
当 MOSFET 的沟道长度较短时,在漏极施加反偏电压后,漏极与衬底形成的 PN 结耗尽区会延展。当耗尽区扩展到与源极相连时,源漏之间无需开启就形成了低阻通路,载流子可以直接从源极漂移到漏极,形成穿通电流。以 NMOS 为例,源极的部分电子进入耗尽区后,会被电场直接扫进漏极,进而被漏极收集,从而实现电流从源极到漏极的导通。
穿通效应会导致器件的关断电流大幅增加,器件无法有效地截止,严重影响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使其丧失正常的开关功能。
⚪ 漏致势垒降低(DIBL)
在短沟道MOSFET中,当沟道长度减小、漏源电压Vds增加时,漏结与源结的耗尽层靠近,沟道中的电力线可以从漏区穿越到源区。这会导致源极端势垒高度降低,使得源区注入到沟道的电子数量增加,结果漏极电流增加。本质上是由于漏极电压产生的电场渗透到源极附近,分担了部分栅极对沟道的控制作用,从而导致阈值电压降低。
◆ 下图[1]为长沟到下的能量势垒,随着沟道长度减小会向图[3]变化
1.5 工作区域
⚪ 截止区(Cutoff Region)
◆ 条件:Vgs<Vth(栅极电压小于阈值电压)
◆ 状态:沟道未形成,漏源间无导电通道,仅有极微弱的漏电流。
⚪ 线性区(Linear Region,也称欧姆区)
◆ 条件:Vgs>Vth 且 Vds<Vgs-Vth
◆ 状态:栅极电压形成导电沟道,漏源电压在沟道中产生电场,载流子(电子或空穴)沿沟道漂移形成电流。此时Id与Vds近似成线性相关,故称为 “线性区”,器件等效为受Vgs控制的可变电阻,Vgs越大,电阻越小。
⚪ 饱和区(Saturation Region,也称有源区)
◆ 条件:Vgs>Vth 且 Vds>Vgs-Vth
◆ 状态:漏端沟道夹断(Pinch-off),夹断点向源端移动。此时,Id几乎不随Vds变化,仅由Vgs决定,呈现近似 “恒流” 特性(因 “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Id略有上升)。
⚪ 击穿区(Breakdown Region)
◆ 条件:Vds<V(br)ds(漏源电压超过器件的击穿电压)
◆ 状态:当Vds过高时,漏极与衬底间的PN结发生雪崩击穿或齐纳击穿,载流子在强电场中碰撞电离,产生大量电子-空穴对,导致电流急剧上升。此时,Id随Vds指数级增长,器件发热严重,若不限制电流将永久损坏。
四、MOS管主要参数概述
极限参数(Absolute Maximum Ratings) | ||
参数 | 符号 | 定义 |
最大漏源电压 | VDS(max) |
漏源之间能够承受而不发生永久性损坏或显著性能退化的最大直流电压。 当 VDS 超过 VDS (max) 时,器件可能发生以下击穿现象: ◆ 穿通击穿:漏极耗尽区扩展至源极,导致源漏直接导通 ◆ 栅氧击穿:栅氧电场超过临界值,导致氧化层击穿 |
最大栅源电压 | VGS(max) |
漏源之间能够施加的最大直流电压,超过该值会导致栅氧化层(Gate Oxide)击穿或器件性能永久损坏。击穿类型与后果: ◆ 硬击穿:氧化层被完全破坏,栅源短路,器件永久失效 ◆ 软击穿:氧化层局部损伤,漏电流增大,器件参数退化 |
最大漏极电流 | ID (max) |
漏源之间允许通过的最大持续直流电流。超过该值会导致器件过热、参数退化或物理损坏。失效机制: ◆ 热失效(主要因素):导通电阻会产生功率损耗,导致芯片结温升高 |
最大耗散功率 | PD (max) |
器件正常工作时允许消耗的最大功率值。超过该值会导致芯片结温(TJ)超过安全极限,引发参数退化或物理损坏。功率损耗的组成: ◆ 导通损耗(主要因素):漏极电流通过导通电阻产生的热损耗 ◆ 开关损耗:开 / 关过程中,漏源电压与漏极电流重叠产生的损耗 ◆ 截止损耗(极小):关断时漏源反向漏电流与漏源电压的乘积 |
最高工作温度 | Tj (max) | 器件在正常工作时允许达到的最高温度。 |
存储温度 | Tstg | 器件在不工作状态下,允许长期存放的环境温度范围。 |
直流参数(DC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 ||
参数 | 符号 | 定义 |
阈值电压 | Vth |
在漏极-源极之间施加一定电压时,使 MOSFET 从截止状态转为导通状态所需的最小电压,衡量MOSFET开启难易程度。关键影响因素: ◆ 氧化层厚度:氧化层越薄,栅极电场越强,Vth越低 ◆ 衬底掺杂浓度:掺杂浓度越高,形成反型层所需电场越强,Vth越高 ◆ 沟道长度与宽度:短沟道器件的Vth更低 ◆ 温度系数:Vth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体效应:当源极与衬底之间存在电压VSB时,Vth会增大 |
导通电阻 | RDS (on) | MOSFET完全导通时,漏极-源极之间的等效电阻,它是衡量 MOSFET 导通状态下电流承载能力和功率损耗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电路效率和热管理设计。关键影响因素:
◆ 栅源电压:栅源电压Vgs越大,导通电阻RDS (on)越小 ◆ 温度系数:导通电阻RDS (on)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漏-源漏电流 | IDSS | 当栅极与源极短路、漏极施加额定反向电压时,漏极与源极之间的电流。表征 MOSFET 关断状态下的绝缘能力,IDSS)越小,关断损耗越低,抗干扰能力越强。 |
栅-源漏电流 | IGSS |
在栅极与源极之间施加额定电压时,流经栅极氧化层的非预期电流。该参数反映栅极绝缘层的绝缘性能。 正向栅漏电流(IGSS(F)):栅极加正向额定电压时,栅-源极间的漏电流 正向栅漏电流(IGSS(R)):栅极加反向额定电压时,栅-源极间的漏电流 |
亚阈值摆幅 | SS |
亚阈值摆幅(Subthreshold Swing)是表征 MOSFET 在亚阈值区域(弱反型区)开关特性的核心参数,直接影响器件的低功耗性能。其定义为当 MOSFET工作在亚阈值区域时,漏电流变化10倍所需的栅源电压Vgs的变化量,单位为mV/decade。 SS 越小,意味着相同Vgs变化能更高效地抑制或激活亚阈值电流,器件开关特性更接近理想开关。 |
交流参数(AC/Small-Signal Characteristics) | ||
参数 | 符号 | 定义 |
跨导 | gm | 跨导gm表示在漏源电压恒定的条件下,漏极电流对栅源电压的变化率,是描述其栅极电压对漏极电流控制能力的重要参数,反映了器件的电流放大特性。 跨导越大,说明栅极电压对漏极电流的控制效率越高,器件的“放大”能力越强。 |
特征频率 | fT | 当MOSFET工作在共源极组态时,其短路电流增益(即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比值)下降到1时的信号频率。当实际工作频率超过fT后,电流放大能力丧失。其核心影响因素: ◆ 跨导:跨导越大,fT越大 ◆ 栅极电容:栅极电容越大,fT越小 |
输入电容 | Ciss |
当漏极与源极短接时,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等效电容。由两部分组成: Ciss=Cgs+Cgd ◆ 栅源电容Cgs 由栅极氧化层、沟道区及源极扩散区共同形成的电容,类似平行板电容。在截止区,沟道未形成,Cgs主要由栅极与源极重叠区域的氧化层电容决定;在线性区 / 饱和区,沟道形成后,Cgs还包含栅极与沟道间的电容,数值显著增大。 ◆ 栅漏电容Cgd 栅极与漏极之间的重叠区域(包括氧化层和耗尽区)形成的电容,又称 “米勒电容”。由于漏极与栅极之间存在反向偏置的 PN 结(耗尽区),Cgs包含氧化层电容与耗尽区电容的串联效应,数值通常小于Cgd。在开关过程中,Cgd会因“米勒效应”被放大,成为限制开关速度的主要因素。 |
输出电容 | Coss | 当栅极与源极短接时,漏极与源极之间的等效电容。由两部分组成:
Ciss=Cds+Cgd ◆ 漏源电容Cds 由漏极与源极之间的PN结(反向偏置时的耗尽区)形成的结电容,类似二极管的结电容特性。在截止区,漏源电压较高,耗尽区展宽,Cds随Vds增大而减小(结电容的电压依赖特性);在线性区 / 饱和区,MOSFET 导通,漏源间近似为低阻通路,Cds主要由漏极与源极的金属连线、衬底等寄生电容决定,数值较小且相对稳定。 ◆ 栅源电容Cgd(与输入电容中的Cgd相同) |
反向电容 | Crss | 当源极接地时,栅极与漏极之间的等效电容,本质上就是栅漏电容Cgd。 |
开关参数(Switching Characteristics) | ||
参数 | 符号 | 定义 |
开通时间 | ton |
开通时间ton指从栅极电压Vgs开始上升到漏极电流Id达到稳态值、漏源电压Vds降至导通压降的总时间: ton=td(on)+tr+Tmp ◆ 延迟时间td(on):Vgs上升到阈值电压Vth的时间 ◆ 上升时间tr:Vgs上升到米勒平台电压Vgp的时间 ◆ 米勒平台时间tmp:Vgs维持平台期的时间 |
关断时间 | toff |
关断时间 toff指从栅极电压开始下降到Id降至0、Vds升至电源电压的总时间: toff=td(off)+tstg+Tf ◆ 延迟时间td(off):Vgs下降到米勒平台电压Vgp的时间 ◆ 存储时间tstg:Vgs从米勒平台电压Vgp降至阈值电压Vth的时间 ◆ 下降时间tf:Vgs从阈值电压Vth降至0的时间,Id随之降至0 |
体二极管参数 | ||
参数 | 符号 | 定义 |
正向压降 | VF | 体二极管正向导通时,源极到漏极的电压降,通常在额定正向电流下测量。VF越低,导通时的功率损耗越小,更适合大电流应用。 |
反向恢复时间 | trr | 体二极管从正向导通转为反向截止时,电流从峰值衰减到规定值所需的时间。trr 越长,反向恢复过程中产生的电流尖峰越大,开关损耗越高。 |
反向恢复电荷 | Qrr | 反向恢复过程中,二极管存储电荷的总量,等于电流-时间曲线下的面积。Qrr直接影响开关损耗,是高频应用中比trr更关键的参数。 |
额定正向电流 | IF | 体二极管可连续导通的最大正向电流,通常受限于MOSFET的散热能力。 |
反向击穿电压 | VR | 体二极管反向偏置时发生击穿的电压,理论上等于漏源击穿电压VDS(BR) |
正向浪涌电流 | IFSM | 体二极管可承受的短时最大正向冲击电流,用于应对启动瞬间或短路故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