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ables
前言
防火墙的存在涉及到服务器的安全问题,但为何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要关闭防火墙呢?
首先,软件级的防火墙在吞吐量上有着上限。因为防火墙需要在服务器上进行文件的配置,这就会占用系统的内存,从而造成性能上的浪费。因此,软件级防火墙逐渐被硬件级防火墙所替代。但存在即合理,我们还需要对软件级防火墙有一定的了解。
一、iptables概述
- Linux系统的防火墙:IP信息包过滤系统,它实际上由两个组件netfilter和iptables组成。
- 主要工作在网络层,针对IP数据包。体现在对包内的IP地址、端口等信息的处理上。
二、netfilter/iptables的关系
- netfilter:属于“内核态”(Kernel Space,又称为内核空间)的防火墙功能体系。是内核的一部分,由一些数据包过滤表组成,这些表包含内核用来控制数据包过滤处理的规则集。
- iptables:属于“用户态”(User Space,又称为用户空间)的防火墙管理体系。是一种用来管理Linux防火墙的命令程序,它使插入、修改和删除数据包过滤表中的规则变得容易,通常位于==/sbin/ iptables==目录下。
- netfilter/iptables后期简称为iptables。iptables 是基于内核的防火墙,其中内置了raw、mangle、 nat和filter四个规则表。表中所有规则配置后,立即生效,不需要重启服务。
三、四表五链
规则表的作用:容纳各种规则链
规则链的作用:容纳各种防火墙规则
(表里有链,链里有规则)
3.1 四表
- raw表:确定是否对该数据包进行状态跟踪。包含两个规则链(OUTPUT、 PREROUTING)
- mangle表:修改数据包内容,用来做流量整形的,给数据包设置标记。包含五个规则链(INPUT、 OUTPUT、 FORWARD、 PREROUTING、POSTROUTING)
- nat表:负责网络地址转换,用来修改数据包中的源、目标IP地址或端口。包含三个规则链(OUTPUT、 PREROUTING、 POSTROUTING)
- filter表:负责过滤数据包,确定是否放行该数据包(过滤)。包含三个规则链(INPUT、 FORWARD、 OUTPUT)
(在iptables 的四个规则表中,mangle 表和raw表的应用相对较少)
3.2 五链
- INPUT:处理入站数据包,匹配目标IP为本机的数据包。
- OUTPUT:处理出站数据包,一般不在此链上做配置。
- FORWARD:处理转发数据包,匹配流经本机的数据包。
- PREROUTING链:在进行路由选择前处理数据包,用来修改目的地址,用来做DNAT。相当于把内网服务器的IP和端口映射到路由器的外网IP和端口上。
- POSTROUTING链:在进行路由选择后处理数据包,用来修改源地址,用来做SNAT。相当于内网通过路由器NAT转换功能实现内网主机通过一个公网IP地址上网。
3.3 数据包到达防火墙时,规则表之间的优先顺序
raw > mangle > nat > filter
示意图:
3.4 规则链之间的匹配顺序
主机型防火墙:
- 入站数据(来自外界的数据包,且目标地址是防火墙本机) :PREROUTING > INPUT >本机的应用程序
-出站数据(从防火墙本机向外部地址发送的数据包):本机的应用程序 > OUTPUT > POSTROUTING
网络型防火墙:
-转发数据(需要经过防火墙转发的数据包) :PREROUTING > FORWARD > POSTROUTING
3.5 规则链内的匹配顺序
- 自上向下按顺序依次进行检查,找到相匹配的规则即停止(LOG策略例外,表示记录相关日志)
- 若在该链内找不到相匹配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