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热失控(Thermal Runaway of the Battery)

目录

一、热失控发生原因

一、 内在根源(电池本身的化学特性)

二、 外部诱因(引发内部反应的“导火索”)

二、 热失控的三个阶段与可检测信号

早期阶段(诱发期)

气体产生与膨胀阶段

剧烈热失控阶段(爆发期)

三、 主流热失控检测方法

1. 基于电压和温度检测(最基础、最常用)

2. 气体检测(非常有效的中期检测手段)

3. 压力检测(非常直接且可靠的检测手段)

4. 烟雾检测(最后防线)

5. 内短路检测(前沿的早期预警技术)

检测原理总结

总结与预防


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ESS)的安全而言。热失控(Thermal Runaway) 是锂离子电池最严重的安全事故,是一个剧烈的、不可控的链式反应过程。热失控检测的目标就是在其发生的早期(甚至萌芽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特征信号,为系统采取应对措施(如预警、断电、冷却、泄压)争取宝贵时间。

一、热失控发生原因

一、 内在根源(电池本身的化学特性)

锂离子电池本身就是一个“能量包”,其内部的化学材料在高温下本就不稳定,这是热失控发生的物质基础。

  1. SEI膜分解

    • 电池负极表面有一层至关重要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它允许锂离子通过但阻止电解液与碳负极直接反应。

    • 当温度达到90-120°C时,SEI膜开始分解。分解是放热反应,会进一步推高温度。并且分解后,暴露出来的负极会与电解液发生更剧烈的反应。

  2. 电解液分解与燃烧

    • 商用电解液通常含有碳酸酯类有机溶剂和锂盐(如LiPF₆),这些物质都是易燃的。

    • 在高温下(约120°C以上),电解液会与正极材料分解产生的氧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热量和可燃气体(如CO、CH₄、H₂等)。

  3. 正极材料分解

    • 常见的正极材料(如三元NCM/NCA、钴酸锂LCO)在高温下结构不稳定,会分解并释放出氧气。

    • 例如,三元电池在200°C左右会发生剧烈分解并放热。释放出的氧气为后续的燃烧提供了“助燃剂”,使得电池即使在没有外部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剧烈燃烧。

  4. 隔膜熔化与崩溃

    • 隔膜的作用是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目前主流隔膜材料(PE、PP)的熔点一般在130-160°C

    • 温度过高会导致隔膜收缩、熔化,造成正负极大面积接触,引发内短路,瞬间产生巨大热量。

这些内部化学反应会形成一个 “恶性循环”:某个环节放热 → 温度升高 → 触发下一个更剧烈的放热反应 → 温度急剧飙升 → 最终失控。


二、 外部诱因(引发内部反应的“导火索”)

外部诱因通过破坏电池的结构完整性或电化学状态,从而触发上述内部连锁反应。

  1. 机械滥用:物理损伤

    • 碰撞、挤压、穿刺:这是最直接和危险的诱因。尖锐物体刺穿电池会直接导致内部短路,瞬间产生大量热量。碰撞和挤压会使电池变形,内部结构受损,可能造成微短路,为热失控埋下隐患。

  2. 电滥用:充放电过程不当

    • 外部短路:导线、电路等直接连接电池正负极,大电流通过会产生焦耳热,使电池温度迅速升高。

    • 过充:充电电压超过设计上限。会导致过多的锂离子从正极脱出,嵌入负极,一方面使正极结构过度脱锂变得不稳定(析氧),另一方面负极会析出金属锂(枝晶),容易刺穿隔膜导致内短路,同时副反应增多,产热加剧。

    • 过放:放电电压过低。会导致负极的铜集流体溶解,这些铜离子在后续充电时可能会在正极表面析出,形成金属铜枝晶,刺穿隔膜,引发内短路。

  3. 热滥用:环境温度过高

    • 电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如暴晒、靠近热源),或者散热系统(如冷却液、散热片)失效,导致电池温度持续升高。当温度高到足以触发SEI膜分解的临界点时,就会启动热失控链式反应。

二、 热失控的三个阶段与可检测信号

要理解检测方法,首先要知道热失控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可测量的物理化学变化。其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检测信号:

  1. 早期阶段(诱发期)

    • 内部短路:析锂、枝晶生长、机械损伤等导致内短路,产热。

    • SEI膜分解:温度达到90-120°C时,负极表面的SEI膜分解放热,这是链式反应的开始。

    • 可检测信号温度异常升高电池内部压力微小变化

  2. 气体产生与膨胀阶段

    • 隔膜熔化:温度达到130-150°C时,隔膜熔化,内短路加剧。

    • 电解质分解:产生大量可燃气体(如CO, CH₄, C₂H₄, H₂等)。

    • 可检测信号产气导致电池鼓包、压力急剧升高电压异常波动或骤降(内短路导致)。

  3. 剧烈热失控阶段(爆发期)

    • 正极材料分解:释放氧气,进一步加剧反应。

    • 电解质燃烧:与氧气混合后剧烈燃烧。

    • 喷阀、起火、爆炸:电池内部压力冲破防爆阀(Vent),喷射出高温气体和物质。

    • 可检测信号温度急剧飙升( > 800°C)明火/烟雾产生系统电压彻底崩溃

三、 主流热失控检测方法

基于以上信号,发展出了多种检测技术,通常需要多种方法融合使用以提高可靠性。

1. 基于电压和温度检测(最基础、最常用)

  • 原理:通过BMS实时监控每一节电池的电压温度(表面)

  • 如何判断

    • 电压骤降/异常:内短路会导致电压快速下降,这是非常关键的前期特征。

    • 温升速率(dT/dt):比绝对温度值更重要。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是热失控的明确信号。

    • 温差(ΔT):模组内电池间的温差异常增大。

  • 优点:成本低,无需额外传感器,是BMS的标准功能。

  • 缺点

    • 滞后性:当BMS检测到温度或电压显著变化时,热失控可能已进入不可逆阶段。

    • 可靠性: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是电芯表面温度,无法实时反映内部核心温度,存在延迟。

2. 气体检测(非常有效的中期检测手段)

  • 原理:在电池包内关键位置布置气体传感器,检测热失控早期产生的特征气体。

  • 检测目标:一氧化碳(CO)、氢气(H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

  • 优点

    • 较早的预警:产气通常发生在温升之前或同时,比温度信号更早。

    • 高可靠性:气体是热失控特有的产物,误报率相对较低。

  • 缺点

    • 成本:需要增加额外的传感器和线束。

    • 布置:需要合理布置传感器位置,以确保气体能快速有效地扩散到传感器位置。

    • 交叉敏感:某些传感器可能对其他气体有交叉反应,需要算法处理。

3. 压力检测(非常直接且可靠的检测手段)

  • 原理:在电池模组或包内布置压力传感器,监测内部气压变化。

  • 如何判断:热失控产气会导致密封的电池包内压力急剧升高

  • 优点

    • 极其灵敏和快速:压力变化非常迅速和显著,响应速度极快。

    • 高可靠性:正常工况下电池包内部压力稳定,压力骤增是极强的事故信号。

  • 缺点

    • 需要对电池包进行密封设计(或半密封)以保证压力检测的有效性。

    • 增加了包体设计的复杂性(需要考虑泄压阀的设定)。

    • 同样需要增加成本和传感器。

4. 烟雾检测(最后防线)

  • 原理:使用烟雾传感器光学传感器(探测烟雾颗粒)

  • 优点:技术成熟,成本低。

  • 缺点极度滞后。只有在热失控已喷出大量烟雾或微粒时才能触发,此时往往已经起火,是为乘员舱提供最后预警的防线。

5. 内短路检测(前沿的早期预警技术)

  • 原理:在热失控发生前的更早阶段,通过高级算法识别微小的内短路特征。

  • 方法

    • 电压平台的微小漂移:高精度测量。

    • 自放电率异常:通过静置时的电压变化来判断。

    • 模型偏差:利用电池模型预测的电压/温度与实际测量值出现不可解释的偏差。

  • 优点:真正的“早期预警”,可在热失控发生前数小时甚至数天发出信号。

  • 缺点:技术难度高,算法复杂,仍在发展和完善中,易受噪声干扰。

检测原理总结

新能源电池通常由BMS(电池管理控制系统)检测电池热失控,在发生热失控时,在ms级时间内便断开电池包内部继电器,整车切断高压。

仪表接受BMS发出的报警信号,发出报警,通常伴有语音提示、蜂鸣警报。

为避免新能源车辆因误报热失控导致车辆抛锚,需通过合理组合电芯电压、温度、绝缘阻值及包体压力等参数,建立精准的故障判断逻辑,并进行大量专业实验验证检测策略准确性。

总结与预防

热失控是锂离子电池“先天化学特性”和“后天滥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的电池安全技术都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 材料创新:使用更稳定的正极材料(如磷酸铁锂LFP本身不析氧,热稳定性更好)、开发不易燃的固态电解质、使用高熔点隔膜(陶瓷涂层隔膜)。

  • 结构设计:优化电池包结构,加强防护,防止挤压穿刺;设计热隔离,防止单个电芯热失控蔓延至整个电池包。

  • 电池管理系统(BMS):这是汽车的“大脑”。通过精确监控每个电芯的电压、温度和电流,严格防止过充、过放、过温和外短路,并在异常时及时报警和切断电路。

  • 热管理系統:通过液冷、风冷等方式,始终将电池温度维持在最佳、安全的区间。

理解热失控的原因,对于从设计、制造到日常使用的各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是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基础。

### 锂电池失控的原因 锂电池失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部化学反应产生的量超过电池自身的散能力,导致温度持续上升并最终失去控制。这种现象通常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 **外部短路**:如果电池的正负极在外部分意外连接,可能会形成电流回路,产生大量量,进而引发失控[^3]。 - **过充**:过度充电会使电池电压超出额定范围,导致电解液分解和其他副反应的发生,增加电池内的量积累[^4]。 - **机械损伤**:如挤压或穿刺等物理伤害可能导致电池内部隔膜破裂,使正负极直接接触而发生内短路,从而触发失控[^2]。 ### 解决方法与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锂电池失控的风险,可以从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 一、设计层面 通过优化电池的设计来增强安全性: - 使用更稳定的电极材料和改进电解质配方可以提高耐温性能; - 增加保护电路模块(PCM),用于监控单节或多节串联/并联电池的状态参数,一旦检测到异常情况立即切断电源输入输出路径以防止进一步损害[^1]。 #### 二、制造工艺 严格把控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 提升自动化水平降低人为错误概率; - 加强质量检验频率确保每一批次产品都达到标准要求。 #### 三、使用维护建议 用户在日常操作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来保障安全: - 避免将设备暴露于极端环境条件下(过高或者过低温度); - 不要自行拆解改装原厂配件以免破坏原有防护机制; - 定期检查连线是否有老化松动迹象及时更换损坏部件保持良好接触状态等等。 ```python def check_battery_safety(voltage, temperature): """ A simple function to simulate checking the safety of a battery based on voltage and temperature. Parameters: voltage (float): The current voltage level of the battery. temperature (float): The current temperature reading around the battery. Returns: str: Indicates whether the battery is safe or not according to predefined thresholds. """ max_voltage = 4.2 # Example maximum allowed charging voltage for many Li-ion cells critical_temp = 60 # Degrees Celsius above which operation might be risky if voltage > max_voltage or temperature >= critical_temp: return "Battery may enter thermal runaway! Immediate action required." else: return "Battery operating within safe limits." # Example usage print(check_battery_safety(4.3, 70)) # Should warn about potential danger due to high values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Autosar抽象派

你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