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是个小概率事件,不成事才是大概率。我们做的所有努力都只是在提高概率。那怎样提高概率呢?总的来说,一个人能不能成事主要看两个因素:意愿和能力。
怎样才算有意愿?
意愿就是想不想做事。想呀!大部分人会回答的很简单直接,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做事,无论我们是否真正想做,我们都需要找到理由(借口?)来欺骗我们的大脑。如果我们每天做的是我们自己不认可的,我们将会非常痛苦。想做事不是靠说,而是要靠做来体现的。想做事主要体现在两个行为上:一是敢于担当,二是敢于挑战。什么叫敢于担当?就是做事过程中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决策。真正想做事的人,做起事来眼里心里只有事,不会有太多杂念。会不会得罪人,失败了会不会背锅,会不会被人鄙视,违背常规会不会被人说蠢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想做事的人重点关心的。我们可以自问一下,自己做事情有没有瞻前顾后,有没有明确知道流程不合适还是按着流程走。什么叫敢于挑战?就是敢于设定挑战性目标,敢于接受有挑战的目标。很多人也会说我敢挑战呀,可是有没有给自己设定过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目标?上级设定一个让你觉得不可能完成目标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觉得不可能,心里骂上级傻逼还是开始思考有没有办法达成,然后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完成?不敢挑战的人一般都只看到困难,只求安全和方便,不重视机会;希望目标越低越好,因为这样可以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舒服地做事情了。想成事的人,都会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意愿。
怎样才算有能力?
能力就是会不会做事?会不会做事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认知力,二是执行力。认知力好也不是靠说的,而是靠做来体现。怎么体现呢?就看一个人判断事情的时候是不是1)一切从目的出发;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不是3)学习能力强,善于总结规律,利用规律;那认知力不好的表现有哪些呢?被任务牵引,被现状牵引;拍脑袋主观判断,被理论绑架,唯经验教条;只看到表象,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块在之前的几篇文章都有讲,具体参见下边文章:
执行力高怎么体现呢?执行力高不是说说完马上行动或者很努力。执行力高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合适解决方案,彻底解决问题。执行力高的另外一个重要行为是即使超出职责和能力范围,也主动整合资源,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那些被岗位责任约束的行为是一种执行力低的表现。想成事的人,都会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现代社会高度分工,我们除了要让自己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团队里边的其他人,合作伙伴等等也要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如果他人没有足够的意愿或能力,怎么办?那我们就要想办法去提高他人的意愿或能力。下边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实施影响来提高他人的意愿和能力。
影响他人的意愿
影响他人的意愿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感性方法,二是理性方法。感性方法就是想办法让对方亲身感受要解决的问题或现状,以及解决后可以带来的改变和意义。比如说因为现在文档编辑工具非常繁琐,效率极低,你希望别人配合你一起做一个提升文档编辑的工具。感性的方法可以是喊对方过来,让他看看目前编辑文档是如何繁琐,看完后让对方也亲身体验一下。当对方亲自操作并发现当前编辑文档是如何繁琐和效率低下,当他清楚做这个工具的意义和价值,他做事的意愿就会大大提高。理性方法就是了解对方目前对此事的态度,让对方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在充分理解对方观点的前提下,跟对方一起理性地分析风险和收益,投入和产出等等,一起达成共识并找到解决方法。除了直接影响个人的意愿,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方周边的人和对方所在的组织来影响对方的意愿。想成事的人,都会想办法提高他人的能力。
影响他人的能力
影响他人的能力也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做减法,二是做加法。减法就是帮对方聚集,梳理和拆分问题。加法就是想办法培训对方,提高对方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组织或团队来培训对方,提高对方的能力。我们也可以让对方所在组织提供求助渠道,定期群策群力。另外,提供外部专家团队也是一种方法。想成事的人,都会想办法提高他人的能力。
如果你下次做事遇到阻碍或困难的时候,可以用意愿和能力框架分析一下,先自问下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是否需要提高,然后可以思考下合作伙伴的意愿和能力是否需要提高,最后想办法去提高。总的来说,要千方百计,目标必达。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成事;也只有成事,前边做的努力才有意义。
更多最新文章,请扫描下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学习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