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关系型数据库模式:从UML数据模型到SQL-92
1. 概述
将UML数据模型转换为关系型数据库模式是一项既具挑战性又必不可少的任务。尽管将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将UML数据模型转换为关系型数据库模式需要更多的考虑和步骤。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系统地完成这一转换过程,确保关系型表格的简单性为设计服务,同时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 结构、关系和约束
2.1 结构
UML数据模型中的结构主要包括包、子系统、类、接口、属性(包括可见性)、域和数据类型(包括可空性和初始化)、操作和方法(包括多态操作、信号和可见性)、对象身份等。这些元素在转换为关系模式时,需要根据关系数据库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包和子系统提供了系统架构的命名空间,有助于组织和管理复杂的系统。类和接口定义了实体及其行为,属性则描述了实体的特征。操作和方法定义了实体的行为。对象身份确保每个对象在数据库中具有唯一标识。
2.2 关系
UML数据模型包含两种关系:关联和泛化。关联描述了不同实体之间的联系,而泛化则表示类之间的继承关系。在转换UML关系时,竞争架构之间的差异最大,特别是在转换泛化时。
在关系数据库中,关联通常通过外键(FOREIGN KEY)来实现,而泛化则可以通过继承表或使用类型字段来实现。例如,一个父类和多个子类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表来表示,子类特有的属性可以放在各自的表中。
2.3 约束
业务规则是数据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主键、外键、多重性等。这些约束在转换为关系模式时,必须保持其完整性和一致性。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