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数智化的核心关键词是:“智能协同 + 模型驱动 + 业务闭环”
这几年,很多企业都在说“转型升级”“数智化”“上系统”“做数字化运营”,但你真要往细了问一句:
“你们现在是数字化了吗?还是还在信息化?和数智化到底差多少?”
大多数人要么说不清,要么一脸懵。甚至有的老板以为:
我们Excel用得挺溜的、上了OA和ERP,那不就已经是“数智化”了?
其实不是。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数智化”,每一步背后对应的,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思维方式、组织结构、管理逻辑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不讲高深技术,也不讲空洞概念,就一次性讲清楚企业转型的这三个阶段到底差在哪:
先放一张总结图:
正文开始前,给大家推荐一个《企业数字化建设知识地图》,这份图谱围绕数据化管理落地—>数据化应用落地—>数据团队建设三个重点,梳理出了数据化流程管理、各岗位能力聚焦、报表&BI、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全员自助分析、数据团队建设等7大模块知识,揭示了数据生产力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意义。企业数据化建设知识地图 - 帆软数字化资料中心
一、信息化:把流程搬上系统,是“干活靠工具”的阶段
信息化到底干了什么?
我们可以把信息化理解成企业上系统的“初级阶段”。目的是:
把原来靠纸、靠人、靠经验的东西,搬到系统里去,用“工具”把流程跑起来。
比如:
- 把财务凭证从手写账本搬进了财务软件;
- 把请假审批从纸质流程变成了OA系统流转;
- 把销售订单、库存记录从Excel转到了ERP;
- 把考勤从纸打卡变成了门禁刷卡+HR系统对接。
听起来是不是很常见?没错,这就是大多数企业做的“信息化”。
信息化的核心关键词是:“记录 + 自动化 + 提效”
系统是工具,目的是减少手工劳动、降低错误率、提升执行效率。
比如:
- 请假自动流转,省了HR催流程;
- 财务做账自动生成报表,省了核对时间;
- 仓库发货系统自动提示库存,省了打电话问。
信息化的目标是干得更快、更准、更规范,但数据只是记录过程,不一定能“告诉你问题出在哪”。
信息化的几个典型特征:
所以问题来了:信息化之后,企业管理就“现代化”了吗?
不一定。
信息化解决了“流程规范”和“效率问题”,但没法解决“看不清、算不准、判断慢”的问题。
比如:
- 看不到哪个客户最赚钱;
- 不知道哪些产品是压库存的“地雷”;
- 分不清库存是周转慢还是预测不准;
- 数据在,洞察没有,行动更谈不上。
这就该说到到了下一个阶段——数字化了。
二、数字化:让数据流起来、用起来,是“靠数据决策”的阶段
信息化是“把流程搬上系统”,那数字化就是“让数据变成资产”。
简单讲:
数字化的核心,不是让你多一个系统,而是让你的系统之间“通起来”,让数据“说得上话”。
数字化的关键变化是什么?
- 打通数据孤岛 销售数据 → 计划系统 → 采购系统 → 供应商 → 库存 → 财务,信息能全链路流转。 财务知道业务数据,业务知道客户数据,仓库知道销售趋势。
- 形成数据资产 有数据标准(一个客户ID不会在5个系统里写法都不同); 有数据模型(比如构建产品利润模型、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模型); 有主数据管理(人、货、场、组织、时间、地点这些数据标准化)。
- 可以做分析 + 辅助决策 用BI做经营看板:今天卖了多少?哪个仓压货最多? 可以自动预警:库存异常波动、利润下降、毛利异常; 可以辅助判断:销售趋势预测、人员绩效分析、采购协同控制等。
数字化的核心关键词是:“贯通 + 分析 + 决策支持”
数字化的价值,不是让你“多收集点数据”,而是要让你:
- 看得清全貌(运营全景图);
- 找得出问题(哪块成本高了?哪个SKU毛利掉了?);
- 跟得上节奏(实时数据,不用等月底报表);
- 判断得快(有数据支持,不用靠拍脑袋)。
举个例子:
一家电商公司,从信息化转向数字化之后:
- 销售端能看到每天各渠道GMV、转化率;
- 采购端能基于动销数据进行智能补货;
- 仓库每天刷新“库存健康看板”,提前处理积压;
- 财务每周看“经营利润分析图”,一眼看出问题 SKU;
- 老板打开 BI 看板,客户投诉/订单履约率/库存周转一览无遗。
这时候,“数字”就不是用来查账的,而是用来“经营企业”的。
数字化的典型特征:
三、数智化:让系统“学会思考”,是“靠模型调优”的阶段
很多人以为“数智化”就是比数字化多一点“AI”。
其实没这么简单。
数智化的核心,不是“更智能”,而是“决策逻辑和业务执行能自动迭代”。
什么意思?
数智化的核心特征是:“自我优化 + 动态调节”
- 系统能“推”问题,而不是“查”问题 比如你不用点进去查,系统就告诉你“某个SKU近7日退货率飙升,建议暂停投放”。
- 系统能“预判”趋势,而不是“事后复盘” 比如自动生成下月销售预测、人员需求计划、排产建议。
- 系统能“自动试错”,帮你选最优路径 比如同一订单,自动选择最优出货仓、最低配送成本、最快路径。
数智化的核心关键词是:“智能协同 + 模型驱动 + 业务闭环”
也就是说:
你不是一个个模块单独跑,而是让系统“自己学”“自己调”“自己给方案”。
比如:
- 销售定价系统自动根据销售速度、竞争价格和利润率提出价格建议;
- 智能排产系统根据订单紧急程度、设备负载、物料可用性自动生成生产计划;
- 人效系统动态识别“哪类岗位在不同班组的边际产出最高”,辅助排班调整。
五、企业到底该怎么一步步走?
很多企业一听“数智化”,就开始焦虑:
- “是不是得马上引入AI模型?”
- “是不是要整个数据中台、算法团队?”
- “是不是不做数智化就落后了?”
其实你别急。 数字化转型这件事,本质上是能力的升级,不是概念的堆叠,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大跃进。
你要相信:
企业不是靠概念转型的,是靠一步步打地基、补短板、搭结构,把“看不见的能力”一层一层筑起来的。
所以我建议,别指望一口吃成胖子。三步走就够了:
第一步:先“信息化”,把流程跑顺、数据落地
别管AI、不谈BI,第一件事就一个目标:把核心业务跑起来,把流程规范化,让数据能留下来。
要做什么?
- 上好ERP,把订单、发货、财务流程数字化;
- 上好WMS,把入库、出库、盘点电子化;
- 上HR系统,把考勤、薪资、绩效统一管;
- 把线下审批、Excel流程搬上OA系统;
- 建立“数据输入规范”:统一表单、统一字段、统一责任人。
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 避免“靠人记、靠经验、靠群里喊”的混乱方式;
- 减少重复录入、抄错、丢单、拖单;
- 让数据能“查得到、信得过”。
这一阶段的标志:
- 业务数据都能在系统里跑起来;
- 部门间靠系统联动,而不是靠人喊;
- 报表开始有“记录值”,不是靠口述。
小提醒:
别纠结系统是不是最新的,用的ERP是不是“高端的”。系统不在于新,而在于真用、用顺、用稳。
第二步:再“数字化”,把数据连起来、用起来
你已经有系统了,流程也在跑,接下来就是把“沉淀下来的数据”串起来,开始“用数据看业务”。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打通、整合、分析、辅助判断。
要做什么?
- 梳理主数据体系:统一客户ID、物料编码、SKU名称、组织编码;
- 规划数据口径:比如销售额怎么算、成本怎么归集、利润怎么拆;
- 引入BI工具(如 FineBI、PowerBI),做经营看板和部门报表;
- 建数据中台(哪怕只是逻辑层的),把ERP、CRM、WMS、财务数据汇集起来;
- 建立“可视化+多维度”的经营分析体系。
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 不同部门“说的不是一套数据”;
- 老板问一句:“客户A的净利润是多少?”要拉三张表;
- 经营看不清,判断靠拍脑袋,问题发现太晚。
这一阶段的标志:
- 所有业务数据能从一张图里看清:客户表现、产品毛利、订单履约、库存结构;
- 财务和业务用的是同一份“利润表”;
- 报表分析从“事后出数”变成“实时监控、自动刷新”。
小提醒:
数字化不是做PPT好看,而是数据口径统一、看得懂、能互动,让所有人用同一份数据说话。
第三步:再“数智化”,从可视化走向“可判断、可优化”
很多企业在BI阶段卡了很久,主要问题是:看是看了,但还是不知道怎么改、怎么调、怎么预测。
这就是数智化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把数据变成“能自动思考的资产”,驱动系统去优化业务。
要做什么?
- 建经营指标模型:比如“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LTV”“SKU贡献度模型”“产品结构优化模型”;
- 找出业务环节中的“预测点”和“优化点”: 哪些环节需要提前预判?(如爆品预测、库存周转、退货预警) 哪些动作可以模型驱动?(如智能补货、定价建议、排产优化)
- 引入 AI 模型、算法引擎、小型推荐系统,不用多,从一点开始跑;
- 引入“智能规则+自动建议”的机制,比如订单延期自动预警,毛利异常自动分析。
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 不再只是“发生了才知道”,而是“未发生就预判”;
- 不再只是“人去找问题”,而是“系统自动告诉你问题”;
- 不再是“看板被动看”,而是“系统给建议、调参数、控节奏”。
这一阶段的标志:
- 有模型、有预判、有优化建议;
- 老板做决策可以问系统“哪个产品最值得追加?”、“哪个客户最有潜力?”;
- 问题不是靠复盘,是靠提前规避。
小建议: 用“灯塔项目”模式做数智化起步。 什么意思?别想着全公司都上智能,而是:
- 选一条业务线(比如仓储、退货、定价);
- 找一个可测量的目标(减少库存占用、提升退货预测准确率);
- 搭一套“数据采集+分析+建议+反写系统”的小闭环;
- 成果可视、ROI可算、组织看得见、愿意跟进。
比如你可以做一个:
“AI辅助定价系统”——用历史销量+季节+毛利+库存状态,给销售一个定价区间建议;
或者一个“爆款提前预警系统”,每晚跑出10个销售趋势反常的SKU供选品复审。
把一件事跑通,带动一个团队转变思维,然后再复制。
最后总结一下
“信息化”“数字化”“数智化”不是口号,也不是换个系统那么简单,而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
一句话总结:
信息化让企业“规范化”、数字化让企业“看得清”、数智化让企业“跑得快”。
别怕现在落后,怕的是你不知道差在哪,也不知道怎么往前走。
只要你明确目标、一步一步升级,哪怕从Excel开始,也能走到智能管理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