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嵌入式C编程中,免不了要用到软件延时。这一般通过循环语句实现。通过控制循环语句的循环次数,便可获得多种不同的延时时间。为了便于使用和提高程序代码的复用率,一般又将循环语句封装成一个带参数的函数,称为延时函数。如:
void wait(unsigned int n)
{
unsigned int i;
for(i=0;i<n;i++);
}
延时函数的参数(形参,如上例中的变量 n ),即为控制循环语句循环次数的变量。这样,在需要软件延时的时候,只需要调用延时函数,并将实际参数(实参,即n的实际值)代入形参,便可获得与该实际参数对应的延时时间。
这便是经典的软件延时的实现方法,非常简单。
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延时函数的参数(比如上面的 n ),表征的是循环语句的“循环次数”,而不是“实际的延时时间”。一般来说,假令循环语句每循环一次的时间为 b(注意,单位是“步”,即一个时钟周期,下同),函数调用、传值和返回所需的固有时间为 a ,那么,给定参数 n 时,调用一次延时函数实际实现的延时时间应为 t = a + b*n , ——而不是 n !
这就意味着,当需要的延时时间为 t 时,应当传入的实参为 n = (t-a)/b,而不是 t 。这样,为了获得比较准确的延时,每次调用函数之前,都要手工计算实际参数,很不方便;其次,当需要改变晶振频率的时候,程序中所有的延时参数都要重新计算,这显然不利于程序的移植。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提高程序的可移植性,可以利用宏定义的方式,对延时函数进行参数预修正。例如,对上面给出的wait延时函数,可以使用下面的宏定义:
#de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