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802.11ax协议

本文介绍了802.11ax(WiFi6)协议,重点讨论了其提升吞吐量和降低时延的改进,如OFDMA技术,以及在PHY层和MAC层的创新,包括MU-MIMO、动态功率控制和TWT节能管理等。此外,还阐述了802.11ax在子载波、OFDM符号、保护间隔等方面的优化,以提高网络性能。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 概述

IEEE 802.11工作组在2020年发布了当前最新的WiFi标准:802.11ax,也被称为WiFi6。
  802.11ax协议在提升吞吐量和降低用户时延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比如最引人注目的OFDMA(正交频分多址接入)技术。

二. 专业术语

本小节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一个简要的说明,如下:
  1. HE:High-efficiency;
  2. 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3. SR:Spatial Reuse;
  4. TWT:Target Wake Time;
  5. UL:uplink
  6. DL:downlink;
  7. MU:multi-user;
  8. OMI: operating mode indication;
  9. RU: resource unit;

三. PHY层

简单例举一下802.11ac协议中phy的新特性,主要包括如下:
  1. 工作频段:可工作在2G、5G频段;
  2. 支持1种工作模式:he mixed format,共有4种格式:
   1) HE SU PPDU format:单用户格式,单用户场景中使用
he ppdu1

2) HE MU PPDU format:多用户格式,同时对一个或者多个用户进行一次或者多次传输
he ppdu2
   3)

<think>嗯,用户现在问的是关于BEACON帧和TIM的关系,以及TIM是否属于BEACON帧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其实是在802.11无线网络协议的范畴内,和之前讨论的嵌入式系统中TIM定时器是完全不同的领域。需要特别注意区分这两个同名术语的不同含义。 用户可能是在学习无线网络协议时遇到了混淆,因为TIM在Wi-Fi协议中有特定含义。从提供的引用材料来看,引用[1]和[3]都明确提到了TIM作为Beacon帧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引用[1]直接指出"TIM字段用来告诉客户端它们是否有数据需要接收",并且属于Beacon帧中的可选字段。 需要帮助用户理清三个关键点:首先明确Wi-Fi中TIM的具体定义,然后说明它在Beacon帧中的位置和作用,最后解释其工作机制。考虑到用户可能刚接触网络协议,解释时要避免过多技术术语,用实际例子说明会更清晰。 注意到用户引用的材料提到TIM是"目标指示位图",这个翻译其实不够准确,更专业的说法应该是"流量指示图"。不过考虑到引用原文如此,在回答中还是保持一致性为好。另外引用[3]提到的Beacon发送周期(100TU)也值得在回答中强调,因为TIM的工作机制和这个周期密切相关。 在组织回答结构时,考虑先定义两者关系,再用分层方式展开:从包含关系开始,说明TIM在帧中的位置,再解释其功能原理,最后补充工作流程。这样用户能逐步建立认知。特别要注意把TIM和嵌入式定时器区分开,避免用户产生概念混淆。</think>在802.11无线网络协议中,**TIM(Traffic Indication Map,流量指示图)是Beacon帧的核心组成部分**,二者关系如下: --- ### 一、BEACON帧与TIM的关系 1. **包含关系** TIM是Beacon帧中的**可选字段**(实际部署中通常必选),用于通知休眠状态的客户端是否有缓存数据待接收[^1]。 *Beacon帧结构示例*: ```plaintext | 帧控制 | 时长 | 目标地址 | 源地址 | BSSID | 时间戳 | Beacon间隔 | 能力信息 | TIM字段 | ...其他可选字段 | ``` 2. **功能依赖** - Beacon帧周期性广播(默认100ms/次)[^3],TIM通过其中的**位图(Bitmap)** 标识哪些客户端有待接收数据: - 每个客户端关联一个唯一的**关联标识符(AID)** - TIM位图中对应AID的比特位若为1,表示该客户端有缓存数据 - 休眠中的客户端收到含TIM的Beacon后,若发现自身AID被置位,会主动唤醒并请求数据[^1]。 3. **节能协同机制** | **组件** | **作用** | **协同流程** | |----------------|-----------------------------------|------------------------------------------| | **Beacon帧** | 周期性广播网络存在性及参数[^3] | 承载TIM信息传输 | | **TIM字段** | 标识待传数据的客户端 | 客户端根据TIM决定是否唤醒 | | **休眠客户端** | 周期监听Beacon帧中的TIM | 若AID被置位则发送PS-Poll帧请求数据[^1] | --- ### 二、TIM在BEACON帧中的实现细节 1. **字段结构** ```plaintext | 元素ID | 长度 | DTIM计数 | DTIM周期 | 位图控制 | 部分虚拟位图 | ``` - **DTIM(Delivery Traffic Indication Message)**: 特殊TIM帧,用于广播组播/广播数据。每N个Beacon帧包含1个DTIM(N由`DTIM周期`定义)[^1]。 - **部分虚拟位图**: 压缩格式的位图,仅包含有数据的AID区间,减少Beacon帧长度。 2. **工作流程** ```mermaid sequenceDiagram 基站->>客户端: 广播含TIM的Beacon帧 客户端-->>基站: 检测自身AID是否置位 alt AID=1 客户端->>基站: 发送PS-Poll帧请求数据 基站->>客户端: 传输缓存数据 else AID=0 客户端-->>基站: 保持休眠状态 end ``` --- ### 三、关键结论 1. **TIM是Beacon帧的字段** 在802.11标准中,TIM作为信息元素(Element ID 5)嵌入Beacon帧体[^1],不可独立存在。 2. **TIM的作用依赖Beacon** 客户端通过监听Beacon帧获取TIM,实现按需唤醒的节能机制。 3. **DTIM是TIM的特例** 用于多播数据通知,其周期由Beacon帧中的`DTIM周期`字段配置[^1]。 > 💡 **示例**: > - 若客户端A的AID=10,且基站有其待传数据: > TIM位图中第10比特位=1,客户端A收到Beacon后唤醒请求数据。 > - 若`DTIM周期=3`,则每第3个Beacon帧为DTIM帧,通知组播数据传递。 --- ### 四、配置影响 - **Beacon间隔过长** → TIM更新延迟 → 客户端响应滞后 - **DTIM周期过大** → 组播数据传递延迟 - **位图压缩错误** → 客户端误判数据状态 ```c // 伪代码:Beacon帧生成时嵌入TIM(参考ath9k驱动[^2]) void generate_beacon() { beacon_frame = alloc_frame_buffer(); add_fixed_fields(beacon_frame); // 添加固定字段 if (has_buffered_data) { tim = build_tim_element(); // 构建TIM字段 add_optional_element(beacon_frame, tim); // 嵌入TIM } transmit(beacon_frame); } ``` ---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