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Synchronized修饰某个方法的时候,表示该方法都对当前对象加锁。
给方法加Synchronized和用Synchronized修饰对象的效果是一致的。
一个线程可以拿到多个锁标记,一个对象最多只能将monitor给一个线程。
Synchronized是以牺牲程序运行的效率为代价的,因此应该尽量控制互斥代码块的范围。
方法的Synchronized特性本身不会被继承,只能覆盖。
线程因为未拿到锁标记而发生的阻塞不同于前面五个基本状态中的阻塞,称为锁池。
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一个锁池的空间,用于放置等待运行的线程。
这些线程中哪个线程拿到锁标记由系统决定。
package TomTexts;
public class TomTexts_2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i,a;
try { // 监视一代码块
i=0;
a=42/i;
return;
}
catch (ArithmeticException e)
{ //捕获一个被零除异常
System.out.println("被零除");
}
}
}
是的,你的理解是正确的。在Java中,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内置的锁或监视器(monitor),当一个线程尝试获取对象的锁时,该线程会等待直到该对象的锁被释放。一旦线程获得了对象的锁,其他任何尝试获取该锁的线程都会被阻塞,直到第一个线程释放该锁。
一个线程可以同时持有多个对象的锁,但是同一时间只能对一个对象进行操作,也就是说一个对象只能被一个线程锁定。
在Java中,使用synchronized
关键字可以实现对对象的同步操作。当一个线程进入一个synchronized
方法时,它会尝试获取该方法的对象的锁。如果该锁被其他线程持有,则当前线程会被阻塞,直到该锁被释放。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线程在等待获取一个对象的锁时被阻塞,那么它将继续等待,直到该锁被释放。如果一个线程永远无法获取到需要的锁(例如,因为其他线程永远不会释放该锁),那么这个线程将会永远被阻塞,这可能会导致死锁的问题。因此,在设计并发程序时需要注意合理地使用锁,避免出现死锁的情况。另外,Java也提供了其他的同步机制,例如ReentrantLock
和Semaphore
等,这些机制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线程的同步操作。
总之,在Java中,线程可以持有多个锁,但是同一时间只能对一个对象进行操作,而且需要谨慎地处理锁的获取和释放,以避免出现死锁等问题。在Java中,使用锁来控制多线程访问共享资源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是如果不正确地使用锁,就可能会导致死锁等问题。因此,在使用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嵌套锁:一个线程在获取一个锁时,应该尽量避免再次获取其他的锁,否则可能会导致死锁。
- 及时释放锁:当一个线程完成了对共享资源的操作后,应该及时释放该锁,以避免其他线程永久地等待该锁。
- 使用可重入锁:可重入锁是一种可以重复获取的锁,它可以避免死锁的问题。当一个线程需要再次获取已经持有的锁时,它可以再次获取该锁,而不会导致死锁。
- 使用tryLock()方法:tryLock()方法可以尝试获取锁,如果获取失败则立即返回,而不是等待锁被释放。这样可以避免线程长时间等待获取锁。
- 避免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synchronized关键字可以用于方法或代码块上,但是它只能对单个对象进行同步操作。如果需要同步多个对象,应该使用其他的同步机制,例如ReentrantLock等。
总之,正确地使用锁是实现多线程安全访问共享资源的关键之一。需要谨慎地考虑如何使用锁,以避免出现死锁等问题,并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性能。
在Java中,每个对象都有一个与之关联的监视器(monitor),线程可以通过获取这个监视器来实现对对象的同步访问。但是,一个线程可以同时持有多个对象的监视器,也就是说,一个线程可以同时拿到多个锁标记。这就是Java中的“可重入锁”机制。
然而,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来说,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最多只能有一个线程持有该对象的监视器。也就是说,一个对象在同一时间只能将monitor给一个线程。这是Java内存模型(JMM)的规定,也是Java并发编程的基础。
对于C++和Python,它们的情况与Java有所不同:
C++
在C++中,每个对象并没有与之关联的监视器。相反,C++提供了多种同步机制,如互斥锁(mutex)、递归互斥锁(recursive_mutex)、条件变量(condition_variable)等,用于实现线程同步。一个线程可以同时持有多个互斥锁,但是,对于一个特定的互斥锁来说,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最多只能有一个线程持有该互斥锁。
Python
Python通过全局解释器锁(GIL)来保证线程安全。GIL是一个全局锁,它防止多个线程同时执行Python字节码。这意味着,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最多只能有一个线程执行Python代码。然而,Python提供了多种同步机制,如Lock、RLock、Condition、Semaphore等,用于实现线程同步。一个线程可以同时持有多个这样的锁,但是,对于一个特定的锁来说,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最多只能有一个线程持有该锁。
总的来说,无论是Java、C++还是Python,都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一个线程可以同时持有多个锁,但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或锁来说,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最多只能有一个线程持有该对象或锁。
在C++中,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已经被锁定通常不是直接通过对象本身来实现的,而是依赖于用于同步的对象,如互斥锁(mutex)、递归互斥锁(recursive_mutex)或共享互斥锁(shared_mutex)等
使用std::unique_lock
和std::lock_guard
std::unique_lock
和std::lock_guard
是C++标准库提供的RAII风格的锁管理类,它们可以帮助你自动管理锁的生命周期。虽然它们不能直接告诉你一个对象是否已经被锁定,但你可以通过捕获异常来间接判断。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utex>
std::mutex mtx;
void safe_increment(int& value)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tx);
++value;
}
int main() {
int counter = 0;
try {
safe_increment(counter);
// 如果在这里捕获到异常,则可能表示锁已经被其他线程持有
} catch (const std::exception& e) {
std::cerr << "Exception caught: " << e.what() << std::endl;
}
return 0;
}
使用std::mutex
的成员函数try_lock
std::mutex
类提供了一个成员函数try_lock
,它可以尝试锁定互斥量,如果互斥量已经被其他线程锁定,则try_lock
会立即返回false
。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utex>
std::mutex mtx;
bool is_locked = false;
void check_lock() {
if (mtx.try_lock()) {
// 成功获取锁
is_locked = true;
mtx.unlock(); // 记得解锁
} else {
// 锁已经被其他线程持有
is_locked = false;
}
}
int main() {
check_lock();
std::cout << "Is locked: " << is_locked << std::endl;
return 0;
}
使用std::shared_lock
(C++17及以上)
如果你使用的是C++17或更高版本,可以使用std::shared_lock
来尝试获取共享锁(shared_lock)。std::shared_lock
提供了try_lock_shared
成员函数,它可以尝试获取共享锁,如果共享锁已经被其他线程持有,则try_lock_shared
会立即返回false
。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hared_mutex>
std::shared_mutex shared_mtx;
bool is_shared_locked = false;
void check_shared_lock() {
if (shared_mtx.try_lock_shared()) {
// 成功获取共享锁
is_shared_locked = true;
shared_mtx.unlock_shared(); // 记得解锁
} else {
// 共享锁已经被其他线程持有
is_shared_locked = false;
}
}
int main() {
check_shared_lock();
std::cout << "Is shared locked: " << is_shared_locked << std::endl;
return 0;
}
总结
在C++中,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已经被锁定通常依赖于用于同步的对象(如互斥锁)的成员函数,如try_lock
或try_lock_shared
。通过捕获异常或检查返回值,你可以间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已经被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