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时间戳——2022.06.13(2.5h)
一、数据结构要研究的内容
1.计算机解决问题步骤
(1)3步骤: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设计算法–>编程、调试、运行
(2)1实质: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实质是:分析问题–>提取操作对象–>找出操作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语言描述
(其中操作对象以及操作对象之间的关系称为数据结构)(即数据结构=操作对象+操作对象之间的关系)
2.计算机解决数值计算(略)
3.计算机解决非数值计算(重点)——线性【表】
(1)操作对象:行记录。
(2)操作对象之间的关系:线性关系。(也就是每行记录之间的关系)
4.计算机解决非数值计算(重点)——非线性【树】
(1)操作对象:棋局状态、子目录。
(2)操作对象之间的关系:(倒)树状结构。(一种当前格局派生出多种格局、一个父目录下有多个子目录)(一对多的关系)
6.计算机解决非数值计算(重点)——非线性、网状【图】
(1)操作对象:构成一条线路的各个地点的信息。
(2)操作对象之间的关系:非线性结构、网状结构。(起点和终点之间构成的多条线路,而连起来的网)
7.内容小结
(1)数据结构是一门学科。
(2)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的学科。
(3)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的学科。
(4)描述非数值计算问题的数学模型是:表、树、图。(它们都是具有逻辑关系的数据)
二、基本概念和术语1
1.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数据对象
(1)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
(2)数据项是数据元素的最小单位。
(3)数据对象是数据元素的集合。
2.数据
(1)数据是:符号的集合。(可输入到计算机中)(且可被计算机识别)
3.数据元素
(1)数据的一些部分,其关系比较紧密,进行操作的时候一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操作。比如一个表数据,其中的一条记录,也就是一行记录就被多个数据项所组成。
(2)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数据是数据元素的集合)(如:表数据的一条行记录)
(3)数据元素:也叫做元素、(行)记录、(树)节点、(图)顶点。
4.数据项
(1)数据项是:构成数据元素的最小单位。(比如下面学籍表,其中的一行记录中的5个具体字段都是数据项,组合后构成了数据元素)
(2)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
5.数据对象
(1)数据对象是: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也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6.数据元素和数据对象的关系(重点)
(1)数据元素是:组成数据(数据就是集合)的基本单位。
(2)数据元素是:数据(数据就是集合)的个体。
(3)数据对象是: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4)数据对象是:数据(数据就是集合)的子集。
7.数据结构实质(重点)
(1)数据是:数据元素的集合。(注意:别混淆,数据对象是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2)结构是:数据元素相互之间的关系。
(3)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集合。(或者说,数据结构是带结构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8.数据结构的三个方面(重点)
(1)“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2)“数据的”物理结构或存储结构是:数据元素及其关系在计算机内存中的表示(又称为映像)。
(3)“数据的”运算或实现是:施加在数据元素之上的操作以及这些操作在相应存储结构上的实现。
9.数据结构的两个层次
(1)逻辑结构
(2)物理结构(存储结构)
10.逻辑结构的两个分类(重点)
(1)线性结构:有且仅有一个开始结点、一个终端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