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江晓博/译 自:美《陆军保障》杂志2025年春季刊
从各步兵营中剥离多个前方支援连(FSC),将它们整合成一个连,并赋予该连为旅内多个步兵营提供后勤保障和管理。这就是全般支援连(GSC)的任务。全般支援连由战斗后勤排(CLP)、战斗维修队(CRT)和战地饮食供应(野战炊事)分队组成,是一种更精简、更灵活的解决方案,旨在以更高的敏捷性和可达性,满足步兵单位的后勤需求,同时还能比传统后勤保障平台提供更前沿的保障。全般支援连的配置根据特定任务需求进行定制,并在需要时配属(attached)给各营,从而提供响应迅速且适应性强的后勤保障(且无需传统前方支援连那么大的规模)。
向全般支援连的转变主要是由陆军对大规模作战行动(LSCO)的重新重视所推动,在大规模作战行动中,师预计将成为主要作战单位。美国陆军部总部第138-24号执行命令(EO)推进了“接触转型”(TiC)倡议,其主要工作方向是推动组织变革。美国陆军合成兵种支援司令部的工作嵌套在“接触转型”倡议内,推动设计了初始组织结构,以加速组织、装备和条令创新。这些新的旅战斗队设计需要更轻型、更具机动性,并减少后勤保障摊子。
被选为“接触转型”试点的步兵旅战斗队(IBCT)之一是第25步兵师(ID)的第2步兵旅战斗队“勇士旅”。为响应这些要求,“勇士旅”进行了转变,转型为一个轻型旅战斗队(LBCT)原型。变革包括将一个骑兵营重组为一个步兵营,整合新装备(如步兵班用车和无人机),以及设立诸如跨域效能连等新单位。最显著的是,这一转变还包括将传统的旅支援营转变为轻型支援营(LSB),将前方支援连纳入全般支援连结构,由战斗后勤排和战斗维修队提供定制化的后勤保障。
向全般支援连模式的转变标志着与前方支援连模式的背离,前方支援连的组织结构在反叛乱(COIN)行动期间成为标准配置。在反恐战争中,前方支援连的模块化特性被证明是理想的,使各营能够维持建制后勤保障资产,以适应旅和较小单位的频繁部署。然而,在以师为行动核心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中,这种本地化的后勤保障结构效率较低。全般支援连在师一级提供了灵活性,可根据需要分配资源。随着陆军将重点从反叛乱行动转向大规模作战行动,全般支援连正成为维持未来师级作战单位行动的现代化解决方案。
全般支援连模式的基本理念是整合以前分散在各个前方支援连的后勤保障资产,使轻型支援营能够提供灵活、定制化的支持。人员和装备的整合使轻型支援营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任务需求高效地调配资源,只部署必要的资源,同时突出旅指挥官的优先事项。这种方法使轻型支援营指挥官能够通过支援行动(SPO)官,将后勤保障资源精确地导向所需之处。
虽然前方支援连为各战斗营提供了即时、现成的后勤保障,但这种便利性有时会导致效率低下。一些单位习惯了随时获取资源,后勤保障计划工作开始从营参谋部门转移到前方支援连指挥官身上。随着前方支援连指挥官及其单位承担这些责任,营的其他领导,如执行官和S-4(后勤官),往往对后勤保障计划工作的参与度降低。全般支援连结构重新平衡了这些角色,促使S-4和支援行动官共同管理后勤计划与执行。随着后勤保障资产的集中化,轻型支援营现在可以动态分配资源,优化后勤要素的布局和使用,避免有时因前方支援连资产过于分散而导致的延误和障碍。后勤保障能力的整合增强了轻型支援营指挥官精确确定资源优先级和分配资源的能力,特别是在需求旺盛时或关键需求点上。
在最近一次的太平洋多国联合战备中心(JPMRC)演习中,全般支援连的灵活性得到了体现。全般支援连有效地保障了三个步兵营,完成了三个传统前方支援连所能完成的所有任务,但使用的士兵更少、装备更少,后勤资源也更少。这种更精简、更高效的方式实现了更侧重于前沿的保障工作。全般支援连的多功能性进一步体现在它不仅为其指派的步兵营提供支持,还为各种支援部队提供保障,包括为日本自卫队、海军陆战队和安全部队援助旅的附属单位提供全面的后勤保障(涵盖各类补给和战地饮食供应)。
此外,全般支援连还展示了其适应性,通过交叉调配装备组建了一个适合空运至波哈库洛阿训练区的轻型装备包,以支持第27步兵团第1营“猎狼犬”部队。如果后勤保障资产分散在各个营,而不是统一归一个连管理,这样的成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传统结构下,支持“猎狼犬特遣部队”所需的轻型资产本应属于各个前方支援连,要支持其他营的任务,就需要这些营之间做出牺牲并进行协作。由于地形和空运要求,传统的后勤保障平台(装卸系统、油罐架模块、水罐架等)无法深入丛林地形,无法充分支持“猎狼犬”部队的行动。为了提供支持,三个战斗后勤排不得不收集并调配大量轻中型战术车辆(LMTV)、悍马军车、水袋系统和水车。
这种灵活性使所有营都能维持其机动。在全般支援连结构中,由支援行动军官进行分析,确定任务优先级,并从一个连而非三个或更多营的三个或更多前方支援连中分配装备。
在太平洋多国联合战备中心演习期间,全般支援连通过空投、吊运、预置暂存点、后勤投放点、补给点、吞吐量分发和单位分发等方式进行补给行动,确保所有受支持的特遣部队行动不间断。步兵营指挥官的反馈证实,后勤保障满足了任务需求,没有出现中断,这在这类演习中对任何后勤保障组织来说都是黄金标准。
“在基于反叛乱行动中的任务设定和威胁中,大多数战斗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依靠其前方支援连开展各类后勤保障行动,而不太关注防护和生存能力。营指挥官也习惯了拥有行动所需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后勤装备和人员,而无需太多外部协助。因此,这些前方支援连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当前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中,正如我们在太平洋多国联合战备中心演习中所证明的,防护至关重要。战斗后勤排和战斗维修队提供的是一个更精简、更具机动性和响应性的小型保障编组,适用于大规模作战行动。我认为这是保护后勤保障资产并使其持续发挥作用的最佳方式。”——亚当·F.麦科姆斯中校,第25步兵师第2轻型旅战斗队(原型)“响尾蛇特遣部队”指挥官
我的连队,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噩梦连”(Nightmare Company),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组建首个全般支援连,并使其有能力支援三个步兵营。通过各级组织的广泛协作和创新,我们完成了这项极富雄心的任务。
连队组织结构包括一个连部、三个配备分发资产的战斗后勤排、三个战地饮食供应分队,以及整合在B 连(维修连)下并根据步兵营需求配属的战斗维修队。为促进融合,战斗后勤排排长参加步兵营的计划工作会议,并与各营的S-4就后勤保障需求密切协调。
作为全般支援连指挥官,我与支援行动官密切合作,有效地分配资产和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平衡。我将重点放在计划、人员、战备、补给和训练上,承担了大部分会议、行政要求和协调工作,让战斗后勤排排长能够专注于了解后勤保障需求并执行相关任务。
整合所有战地饮食供应资源改善了人员管理、装备维护、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为轻型旅战斗队提供支持时,“噩梦连”将重点从大型集装箱式厨房转向更具机动性的突击厨房。突击厨房设计每餐可供应250名士兵,而实际上,它持续为四个营、支援部队以及轻型支援营内部基地集群的450多名人员提供餐饮服务。
我们通过利用战斗后勤排内的分发资产,以及额外的战地饮食供应设备,并训练操作人员高效部署(即使在夜间)来实现这一点。战地饮食供应资产的增加还使我们的战斗后勤排能够战略性地分配较轻的装备(悍马军车、轻中型战术车辆、水袋系统、水车等)用于前沿行动,而较重的传统后勤保障装备(装卸系统、水罐架、叉车、维修车、救援车等)则用于后方位置。这种灵活的分配方式使轻型装备包能够更深入地进入夏威夷的丛林地形,而较重的资产则可以应对后方供应链的任何中断。
通过这种整合,维修工作也得到了简化。战斗维修队现在隶属于轻型支援营内的B连(维修连),在战时或训练期间将根据需要交由步兵营进行作战控制,并隶属战斗后勤排(原文如此——译注)。这种安排将维修资源集中在后方,同时使我们能够向前线调配所需装备,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设备停机,并减少行动足迹。当预计任务不需要多余的战斗维修队设备和人员时,他们可协助轻型支援营内部的维修工作,并增强防御能力。
这种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步兵营S-4、连执行官、全般支援连指挥官和战斗后勤排排长之间的紧密合作,并由支援行动官把握全局。支援行动官的计划工作有所增加,现在包括定期举行后勤协调会议,以确保所有单位协调一致并高效运作。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提升空间。我们不断优化人员和装备配置,以进一步增强“噩梦连”的能力,进而提升未来全般支援连的能力。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作战环境中,全般支援连模式为陆军后勤保障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方向。它在效率与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使领导者能够精确且灵活地调配后勤资源,同时使部队在战场上保持隐蔽、敏捷和响应迅速。全般支援连代表着后勤保障方面的重大转变,与陆军对大规模作战行动的愿景相一致,能够在动态的作战环境中提供高效、可扩展且以任务为导向的支持。
关于作者
凯文·戴维斯上尉目前担任陆军首个全般支援连(第25步兵师第2轻型旅战斗队第225轻型支援营)的首任指挥官,曾在美军中央司令部和美军印太司令部辖区执行部署任务。他之前的任职包括第225轻型支援营营部与营部连支援行动运输主管、第3步兵师第3保障旅第87师保障支援营S-3作战军官,以及第87师保障支援营第135军需连执行官。在加入陆军之前,他是第1海军陆战师的一名海军陆战队员。
本文来源: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