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聖孫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千古軍神 漫談中國歷史趣事(34)05/22/2025
在筆者的文章【吳王闔閭伐楚與柏舉之戰·孫武出山·吳國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的文章中, 提到了兩個關鍵人物, 伍子胥和孫武。 在昨天的文章【悲劇英雄伍子胥·雪父仇死諫君·雖死猶榮】中, 筆者專門介紹了伍子胥的事蹟, 那是一個悲劇英雄, 讓人敬佩, 更讓人惋惜。 今天筆者就專文介紹孫武。在中國數千年軍事文化長河中,包括世界數千年的軍事文化長河中, 若要選出一位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軍事思想家,那麼孫武, 應該是絕大多數人的首選。孫武, 是【孫子兵法】的作者;他是春秋吳國,楚國柏舉之戰的主導者, 是導致吳國一戰成名,從無名蠻夷小國, 變成春秋時代霸主之一, 而孫武, 也就憑這一戰, 成為人人景仰的軍事戰略家。孫武,不是紙上談兵的書生, 更是兵書理論的實踐家,創造了以僅有三萬之兵的吳國, 擊敗有二十萬大軍的楚國, 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他開創了兵學之道,被後世尊稱為“兵聖”。當然,歷史愈久遠,歷史真相和傳說也就愈難分辨。關於孫武的生平,歷來史書記載不多,爭議也不小,但他留下的思想,卻歷久彌新,影響了中國與世界的軍事思想發展。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出身於齊國貴族家庭。他與同時期,齊國另一名著名軍事人物, 軍事理論家孫臏,很容易被人搞混, 但是他們並非同一人。孫臏活躍於百年之後的戰國中期,應該比孫武晚一個時代 。孫武年輕時飽讀兵書,志在韜略,後來輾轉來到吳國,向吳王闔閭獻上他寫的兵法十三篇,也就是後來的【孫子兵法】。吳王起初對他將信將疑,便命孫武以後宮三百妃子和宮女為兵,加以演練,結果孫武依法施令,兩名不聽號令的寵姬被當場斬首示眾, 在短短的三天裏, 就將那些嬌滴滴的柔弱女子, 訓練成了一支令人生畏的女兵隊伍。孫武的舉動,震動吳國朝廷上下,也讓吳王明白了,孫武並非只是一個誇誇其談的書生, 了解了他的軍事思想,自此倚為上將,將吳國的軍政大事,全權委任孫武處理 。孫武為了進一步證實自己的兵學理論, 並非紙上談兵, 在他被委任為大將後,輔佐吳王闔閭,聯合伍子胥,直接北上攻擊比吳國強大幾倍的楚國。在這場著名的柏舉之戰中,他運用其兵貴神速,避實擊虛的兵法原則,以三萬吳軍, 硬是擊潰二十萬楚軍,一戰直取郢都,迫使楚昭王逃亡, 楚國幾乎滅國 。這是南方蠻夷小國吳,首次以軍力威懾中原,震驚天下,也讓孫武成為名譽諸侯各國的軍神級人物。孫子兵法的核心, 也是兵者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孫武最重要的遺產,無疑是他所著的【孫子兵法】。全書十三篇,計六千餘字,被後人譽為【兵學聖典】。其核心思想包括:戰爭非美德,乃國家可用之最後手段: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情報與分析成為兵法之根本。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高明的戰爭,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兵貴神速、以正合以奇勝:重視行動速度與奇襲變化。孫子兵法不僅是軍事著作,更蘊含深刻的政治、心理與哲學思想,對中國古代的治國術、君臣之道都有啟發意義, 和深遠影響。由於春秋時期史料有限,加上孫子兵法內容高度成熟、理論完備,有些學者提出質疑,孫武是否真有其人?也有人認為孫武可能並非一人,而是後世多位兵家的集體智慧。也有觀點認為,孫武雖真有其人,但後來的孫子兵法,在戰國或漢初經過編修與補充,與原本版本已不完全相同。另一爭論點,在於孫武與孫臏的關係。【史記】記孫臏為孫武後人,亦師亦族,然兩人實際是否有血緣關係,亦無明證。但無論歷史細節是否有爭議,孫子兵法的整體結構,與思想是一脈相承,並非東拼西湊之作,顯見其背後的確存在一位,或一群具有高度軍事理性與政治遠見的大師級人物。孫武的孫子兵法, 對後世, 以及對世界, 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朝起,兵家尊孫武為祖,與吳起、尉繚並列,唯以孫武為最高位。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皆曾研讀孫子兵法,視之為行軍作戰必修之課。近代,【孫子兵法】傳入日本,成為武士教育的思想基礎。二戰後孫子兵法,被譯成多種語言,在美國的西點軍校、哈佛商學院, 亦列為學生必讀, 選修課程。美國著名將領麥克阿瑟曾說過這樣的話 :“讀懂孫子兵法,等於掌握一半戰爭勝機。”關於孫武出生地與齊國關聯的史實與傳說, 大概有以下一些:【史記】是唯一明言孫武為“齊人”,但未記載具體出生地和出生時間。據後世推算,他應出生於約公元前545年至前535年之間,在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前後, 達到軍事事業巔峰。對於孫武是否曾在齊國任過公職,正史並無記載。一些地方志與傳說(如【臨淄志】,【齊乘】,推測孫武年輕時,曾短暫任職齊國軍府,但是不受重用,後赴吳國受重用, 才有機會施展他的抱負。 在吳國功成後, 孫武深知伴君如伴虎, 飛鳥盡, 良弓藏, 狡兔死, 獵狗烹的道理, 或退隱返回齊國,終老並葬於齊地,就沒有後來如伍子胥那樣的悲劇命運。但這些多屬附會,缺乏確實歷史記載佐證。部分學者認為,孫子兵法中成熟的軍政理論,顯示其思想可能非是一時一地之作,也可能是他在齊、吳兩國之經驗,融合後的結晶。雖史料稀少,但孫武是齊人之說,仍被廣泛接受,並在齊地流傳諸多紀念孫武與祭祀傳統,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孫武的軍功,雖只留名於柏舉一戰;但他的智慧,卻跨越千年萬里。從戰爭、政治、經濟、企業競爭乃至人生處世,他的思想早已超越兵法本身。他是一位戰士,一位謀士,也是一位哲人。他的形象或許在史書中模糊不清,但他的思想,早已根植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後人尊他為【兵聖】,實至名歸。真正的軍事大師,從來不只是自己在戰場上取勝,更能讓後人,在影響千百萬人命運的關鍵抉擇中,聽見他的低語。【勝可為而戰,不可為則止。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勝。】, 這就是孫子兵法,。。。。。謝謝,贴主:野山鹿鳴于2025_05_22 15:36:41编辑贴主:野山鹿鳴于2025_05_22 15:37:09编辑
贴主:野山鹿鳴于2025_05_22 16:10:24编辑
贴主:野山鹿鳴于2025_05_22 16:13:12编辑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