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开发全流程拆解,小白也能看懂的保姆级指南
最近总有人问我:“一款产品从想法到上线,到底要走哪些流程啊?” 作为过来人,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家扒一扒产品开发的全步骤,不管是刚入行的新人,还是想了解行业的小白,看完保证清清楚楚。
第一步:搜集整理需求 —— 搞明白 “要做啥”
咱们做产品,第一步得知道用户或公司到底想要啥。需求从哪儿来呢?
- 刚入行的新人注意了,80% 的需求可能都是老板或上司直接指派的,所以一开始得练好看懂需求、写好需求文档的本事。
- 除此之外,还得看看竞品在做啥(竞品分析)、用户提了哪些意见(用户反馈)、数据里藏着啥问题(数据分析),甚至自己灵光一闪的想法,都可能变成需求。
拿到这些需求后,不能乱糟糟堆着,得整理一下:哪些是紧急又重要的?哪些目前技术做不了?先分个轻重缓急,心里才有数。
第二步:琢磨解决方案 —— 想清楚 “咋解决”
光知道 “要做啥” 不够,还得想明白 “咋做”。这一步就是把模糊的需求,变成具体的功能方案。
比如老板说 “想让用户更愿意买东西”,咱不能只点头,得拆成 “加个优惠券弹窗”“优化下单按钮位置” 这种具体的办法。
另外,千万别忘了数据监测!比如这个新按钮大家点不点?页面有多少人看?这些都得提前跟开发说清楚,让他们在代码里埋好 “监测点”,不然后面想分析效果都没数据。
第三步:产品设计 —— 画出 “长啥样”
需求和方案理顺了,就得画个 “草图” 让大家看明白产品长啥样。这一步的核心是两样东西:
- 产品原型图:就像房子的设计草稿,用 Axure 这类工具画出来,能清晰展示 “点这个按钮会跳转到哪”“填完表单下一步干啥”。
- PRD 文档:简单说就是 “使用说明书”,把原型里没说清的细节写明白,比如 “弹窗 3 秒后自动消失”“输入错误时显示红色提示”。
这里提一嘴:大公司可能有专门的交互设计师干这事,但国内多数公司,这活儿都是产品经理自己扛,所以 Axure 得练熟咯。
第四步:对接设计和开发 —— 确保 “不跑偏”
设计和开发阶段,产品经理就像个 “协调员”,得盯紧了别出岔子。
对接设计师时:
设计师会根据原型图做视觉设计(比如颜色、字体、图标),咱得仔细审核 —— 是不是符合产品风格?用户会不会看着别扭?不满意就大胆提修改意见,直到符合预期。
对接开发时:
开发写代码的时候,得常去问问进度,他们有啥不懂的需求,咱得立马解释清楚。要是遇到技术难题(比如某个功能实现不了),还得帮忙协调资源,比如找更有经验的开发支援,总之得保证功能按计划做出来。
第五步:产品测试 —— 别让 “小 bug” 坏了事
东西做出来了,不能直接上线,得先测试。测试分工也挺明确:
- 产品经理主要盯 “功能对不对”:比如按钮点了有没有反应?支付流程能不能走通?这部分占了 70% 的测试工作。
- 专业测试员更厉害,会从代码层面找问题,但一般小需求(比如改个文案、调个颜色)不用麻烦他们。如果是大项目,可能会找外面的测试团队帮忙。
简单说:测试就是 “鸡蛋里挑骨头”,尽量把上线后可能出的问题提前解决掉。
第六步:产品上线 —— 让用户真的能用起来
测试没问题了,就可以上线啦。不过网页和 APP 的上线方式不太一样:
- 网页产品很简单,开发直接在服务器上更新就行,大概 60% 的网页都是这么上线的。
- APP 就得走流程:先从开发那拿到安装包(APK),然后登录应用商店的开发者平台(比如应用宝、App Store),提交审核,等平台通过了,用户才能下载使用。
第七步:看数据、收反馈 —— 产品得 “越改越好”
上线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这一步要做两件事:
- 看数据:之前埋的 “监测点” 派上用场了,看看按钮点击量、页面流量这些指标,分析用户喜欢啥、讨厌啥。
- 收反馈:用户用了之后肯定会有意见,不管是好评还是吐槽,都能变成新的需求。
这些新需求又会回到第一步,开始下一轮开发,这就是 “迭代”。一般来说,迭代一次大概 2-4 周,特别重要的产品可能每周都更新,慢慢把产品打磨得更顺手。
最后小结一下
其实产品开发就是个 “闭环”:从收集需求开始,到设计、开发、测试、上线,再到分析数据和反馈,然后又回到新的需求,循环往复。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测试的配合,说到底,做产品就是一群人一起把 “想法” 变成 “用户能用的东西”,还得越变越好~
如果看完还是有疑问,评论区聊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