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 “用户标签” 这个事儿

哈喽,今天咱们来聊聊 “用户标签” 这个事儿。听起来好像有点专业,其实特好懂 —— 就是给用户贴 “标签”,帮咱们更精准地搞定用户需求。跟之前说的用户画像不一样,标签能直接变成能落地的产品策略,特实用~

先搞懂:用户标签到底是啥?

简单说,用户标签就是描述用户特征的 “抽象符号”。比如你新认识个同事,会记住 TA 的年龄、家乡、爱好,这些其实就是给 TA 贴的 “标签”。对产品来说,给用户贴标签也是一个道理,比如 “25 岁女生”“爱买口红”“每周逛三次淘宝”,这些标签能帮咱们把用户分清楚。

用户标签和用户画像不太一样:

  • 用户画像是宏观描述,比如 “20-35 岁白领,喜欢网购”,帮咱们知道 “用户是谁,有啥需求”;
  • 用户标签更细致,比如 “经常浏览口红但没下单”“每月在美妆上花 500 块”,能直接用来制定策略,比如给前者发优惠券,给后者推新品。

为啥要给用户贴标签?用处可大了!

最核心的作用是 “精准”—— 把用户分群,然后用不同的办法满足他们,最后提升产品的核心指标(比如销量、用户留存)。

举个电商的例子:

  • 对 “价格敏感型” 用户,发优惠券就能刺激他们回来买东西;
  • 对 “只盯着某家店” 的用户,只要那家店上新,就提醒他们,他们大概率会点进来看看。

再比如英语学习 APP:

  • 给 “免费课总学不完” 的用户贴个 “低完成率” 标签,就专门推 “碎片时间小课程”,帮他们养成习惯;
  • 给 “免费课全学完” 的用户贴个 “高完成率” 标签,就推荐付费会员,转化率可能更高。

手把手教你做用户标签

分两步走,一点不复杂:

第一步:先明确业务目标
别上来就瞎贴标签,得先想清楚 “咱们要达成啥目标”。比如英语 APP 的目标可能是 “提高会员付费率”,那标签就得围绕 “哪些用户容易买会员” 来设计,比如 “免费课完成率高”“经常看付费课程介绍” 这些。

要是没目标就乱贴标签,比如明明想提升付费,却盯着 “用户用的手机型号” 这种无关标签,纯属白费功夫。

第二步:设计结构化的标签体系
标签不是随便想的,得按类别来,主要分三种:

  1. 属性标签:描述用户的 “基本盘”
    就是用户的客观特征,比如年龄、性别、城市、用的手机型号。这些标签相对固定,能帮咱们做基础分类。
    比如英语 APP 发现 “25-30 岁、一线城市、白领” 这类用户,买会员的概率更高,那推广时就重点盯这类人。

  2. 行为标签:记录用户在产品里干了啥
    比如 “每周登录 3 次以上”“看了 5 分钟课程就退出”“买过 3 次以上会员”。这些动态行为能反映用户的真实需求。
    还是英语 APP,给 “经常看课程但不买” 的用户贴个 “高浏览低转化” 标签,就可以推 “首月半价” 的活动,刺激他们下单。

  3. 业务标签:用复杂规则算出来的 “高级标签”
    最常用的是 RFM 模型,通过三个维度给用户分层:

  • R(最近消费):最后一次买东西是多久前?
  • F(消费频次):多久买一次?
  • M(消费金额):每次花多少钱?
    比如 “最近刚买过、买得勤、花得多” 的用户,就是 “重要价值客户”,得重点维护,发专属福利;“很久没买、以前买得多” 的用户,就是 “重要挽留客户”,得发召回优惠券。

贴标签容易踩的坑

  • 标签和目标不搭边:比如想提升留存,却贴了一堆和留存没关系的标签,白忙活。
  • 标签体系乱糟糟:标签东一个西一个,没有逻辑,团队用起来费劲。
  • 光贴不用:标签做出来就放着,不根据标签制定策略,等于没做。

记住,标签的价值不是 “贴得多”,而是 “用得好”。哪怕只贴几个关键标签,只要能帮你精准搞定用户,就够了。

最后总结一下

用户标签就是帮你把用户 “分清楚、看懂透” 的工具,按 “明确目标→设计属性 / 行为 / 业务标签→用标签制定策略” 这个流程来,就能让产品策略更精准,核心指标往上走。下次刷 APP 的时候,你可以猜猜自己被贴了啥标签~ 拜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