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ublist
写文章

简介

该用户还未填写简介

擅长的技术栈

可提供的服务

暂无可提供的服务

Kubernetes就绪探针揭秘:AI服务上线不再“秒挂”

AI模型服务在Kubernetes上部署时,常常遇到"刚启动就503"的问题。这是因为K8s默认认为容器启动即可接收流量,而AI服务需要加载大模型,导致未就绪时就被分配请求。解决方案是配置就绪探针(ReadinessProbe),通过特定接口检查模型是否加载完成。关键配置包括initialDelaySeconds预留加载时间、periodSeconds设置检查频率等。建议AI服

文章图片
#kubernetes#人工智能#容器
AI系统背后的“数据保险箱”:S3与MinIO如何撑起MLOps的数据底座?

项目阶段推荐方案快速验证、小团队AWS S3(省心省力)企业级、合规要求高MinIO(自主可控)混合云/边缘场景MinIO + 多站点复制希望避免厂商锁定抽象存储层,统一使用S3 API🔑核心建议:无论选择哪种后端,都应通过标准接口(如boto3)进行抽象,让上层应用不感知底层差异。这才是MLOps工程化的正确姿势。AI不是一个人的算法秀,而是一群人的系统工程。当你的模型开始频繁迭代、数据不断积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
不重启服务也能换模型?揭秘AI系统背后的热更新机制

《模型热更新:AI服务无缝升级的核心技术》摘要:模型热更新技术让AI系统在不停机情况下完成模型升级,实现零感知服务迭代。文章解析了热更新的三大核心目标(无中断、自动切换、可回滚)和三种主流实现方案:TensorFlow Serving的工业级方案、自研服务的灵活方案及Kubernetes的微服务方案,并给出关键落地实践。该技术已成为电商推荐、金融风控等高频迭代场景的必备能力,是AI工程化的重要体现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neo4j#后端
模型版本控制:如何管理你的“AI产品迭代”?

摘要: 模型版本控制(MVC)是AI工程化的关键环节,解决模型管理混乱问题。完整的MVC需管理权重、代码、数据、超参、环境、评估指标六要素,确保模型可追溯、可复现。主流方案包括:MLflow(轻量级全周期管理)、HuggingFace Hub(NLP专用Git式管理)、W&B(实验-模型一体化)、TFX(企业级血缘追踪)。最佳实践强调唯一标识、完整元数据、版本只读和CI/CD集成。不同规模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后端 +1
模型参数 vs 超参数:90% 的人搞混了这两个概念

摘要:模型参数与超参数是AI训练中的关键区别。模型参数是训练过程中自动调整的内部变量(如权重),决定模型学到的知识;超参数是训练前人为设定的外部配置(如学习率、批量大小),控制学习过程。理解两者的差异(参数=学生学到的知识,超参数=教师制定的学习计划)对模型性能至关重要。正确设置超参数能确保模型达到其能力上限,而调参不当会导致训练失败。掌握这一区别是从"会跑代码"到"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后端
搞懂模型训练与模型推理:AI落地的两个关键阶段

文章摘要:AI系统的模型训练与推理是两大核心环节。训练是让AI"学习"知识的过程,通过大量数据迭代优化模型参数;推理则是应用已训练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两者在目标、参数更新、计算复杂度、资源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训练计算密集但只需一次,推理要求快速响应且需反复执行。在实际应用中,训练与推理形成闭环系统,通过数据飞轮持续优化模型性能。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是构建高效AI系统的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2
选对“骨架”,模型才能跑得快!一文看懂模型结构的底层逻辑

本文揭秘AI模型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点。模型结构如同建筑蓝图,决定了模型的能力边界,包含层类型、连接方式和组件组合三大要素。文章剖析了5种主流结构:MLP适用于结构化数据,CNN擅长图像处理,RNN适合时序数据,Transformer具备并行计算优势,GAN和Autoencoder则专注于生成任务。模型结构设计需平衡深度、参数量、计算效率等因素,现代趋势正转向自动结构搜索(NAS)和Transform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后端#语言模型
后端工程师如何转型 AI?一份从0开始的系统攻略(建议收藏)

《后端工程师转型AI系统攻略》针对后端开发者的转型困惑,提出"工程能力是AI落地的核心优势"的观点。文章指出后端程序员已具备Python编程、系统设计和部署能力等AI工程化关键技能,并给出四大转型方向:1)AI工程/MLEngineer;2)大模型应用开发;3)工程化算法岗;4)AI平台/MLOps。建议分三阶段学习路径:1-2个月基础学习,2-3个月实战项目,最后聚焦细分方向

#人工智能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