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服务企业如何在内卷市场中借助 AI+数智应用提升产品差异化竞
争力?
观点作者:科易网 AI+技术转移研究院
传统转化困局: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梗阻重重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系统性活动,覆盖从后续试验、
开发、应用、推广,最后到发展新产业的全过程。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一
定成效,但在"最后一公里",即发展新产业的活动环节,依然存在明显梗阻。科技创新对
新质生产力发展还未起到充分的支撑作用。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政策衔接协调不够、落实
机制不健全。科技部门鼓励科研院所创办科技企业,但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对创办企业的监
管要求越来越严,科研院所对创办企业存在看不准、不敢干、有顾虑的情况。针对国企成
立初创公司的支撑保障机制不完善,在国家有明确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前提下,一些国企仍
存在不敢用、不想用、不会用的情况,守成观望态度大于探索创新态度。
其次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导向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高校长期存在"从书本中来
,到论文中去"的固化模式,科研院所普遍将获得专利等作为成果验收指标之一,对成果
应用情况考核权重不高。企业在转化相关成果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熟化或者二次开发,
存在成本高、难以规模化生产等现实问题。校企产学研合作多以协议式、点状式合作为主
,部分企业为加快研发进程,将需求拆解成多个点状问题分别与不同高校合作,缺乏系统
、长期、多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第三是成果评估定价、权利归属、收益分配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按照事业单位
国资管理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属于国有资产,在实际的评估定价中存在一定困
难,定价高降低金融机构投资意愿,定价低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
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持有的职务科技成果享有处置权、收益权,但
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相关细则指导和机制保障,该权益仍存在落实困境,如作价入股后的
责任风险缺乏机制保障,部分单位因担心面临股权贬值的追责风险,而对转化持保守态度
;收益分配缺乏细则指导,单位内部分配比例不明确,存在行政干预现象,且不同单位的
收益分配自主权也存在差异。
最后是市场化、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生态不完善。调研中发现,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产
品宣传主要是通过展览、活动等传统方式,服务机构的介入与支撑不够。2023 年,仅有
26.5%的高校、科研院所自建了技术转移机构。全国 26 家重点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大多
是本地化服务,难以匹配全国范围的转化需求。同时,我国技术经理人队伍培育机制尚不
完善,缺乏明确的职称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前景。2022 年,385 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中,
专职从事技术转移人员占比不到 20%,获得技术经理人资格的人员占比仅 8.9%。支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