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一)ppt 讲义
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领域,它涵盖了如何有效地存储、管理和检索数据的方法。本讲义主要介绍了数据管理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并深入探讨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以及逻辑设计。 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在早期的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被保存在计算机内部,没有专门的软件进行管理,数据不共享,独立性差。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文件系统阶段出现了,数据得以长期保存,有了专门的文件系统进行管理,但存在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的问题。数据库系统阶段的到来解决了这些问题,提供了高共享性、独立性和低冗余度的数据管理,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由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统一管理。 数据库(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DBMS是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软件,它介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提供数据的存取、更新等接口。数据库技术还包括了数据库系统(DBS),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此外,该领域还有分布式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并行数据库和新型数据库技术,如数据仓库。 在数据描述的概念设计中,实体、属性、实体集和码是关键概念。实体代表客观存在的事物,属性是实体的特性,实体集是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集合,码是能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逻辑设计涉及到记录、字段、文件和关键码,以及数据联系的描述,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联系。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分为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概念模型独立于计算机系统,而逻辑模型与特定的DBMS相关。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是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层次模型以树形结构表示数据,适合1:N联系;网状模型允许更复杂的M:N联系;关系模型则以二维表形式表示数据,是最常用的数据模型,它的查询和理解相对简单。 E-R图是一种描述概念模型的工具,包括实体类型、联系类型、属性和连接线。通过E-R图可以转换为关系模型,实体通常转化为表,1:1和1:N的联系可以通过在一方添加对方的主键作为外键来实现,而N:M联系通常需要创建一个关联表来表示两个实体之间的多对多联系。 数据库原理涉及从数据的组织、管理到模型化的过程,它是支撑现代信息系统运行的核心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数据库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以满足日益复杂的数据处理需求。






























剩余63页未读,继续阅读


- 粉丝: 56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我的收藏
我的下载
下载帮助


最新资源
- (源码)基于ESP8266和PHP的NTP时间同步环境监测系统.zip
- 大数据时代电子档案工作的若干思考.docx
- 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新闻编辑观的转型.docx
- 关于网络文化与军队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几点思考.docx
- -nRF24L01无线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doc
- 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毕业设计.doc
- 保障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的措施.doc
- 大数据技术在职业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docx
-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ocx
- 基于云会计的企业会计信息化探究.docx
- PLC课程设计方案及参考实例.doc
- 网络安全法知识问答试题.doc
- 基于PLC的车库进出库课程方案设计书.doc
- (源码)基于Qt、VTK和CUDA的VBOX3D官网项目.zip
- 常州市服务业重点项目管理推进名单.doc
- 大数据时代数据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