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本文将详细介绍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特点、层次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实施步骤。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决策过程,它基于学习需求分析,提出有效的教学解决方案。其目的是改善教育教学绩效,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设计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一般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主要阶段。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层次中,可以从不同对象进行划分:教学系统设计(包括教育体系、专业、培训、学习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如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混合学习教学设计)、以及教学产品设计(涉及教学资源、工具、平台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主要分为传授型和自主活动型两大类。传授型教学过程设计强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而自主活动型教学过程设计则强调学习主体、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两者在教学分析、学习活动内容提出、解决策略设计、学习资源使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过程和评价项目上都有所区别。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学,致力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化学习情境和环境;第三,强调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与研究活动;第四,强调协作,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协作;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科学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步骤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流程、设计评价工具、撰写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以及实施教学活动并进行形成性评价。
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可以采用并列型、顺序型、综合型的安排方式,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如认知、动作技能、情感学习)和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层级分析法、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学习者分析则需要考虑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和预备技能的测试(如年龄特征、个性差异、智力差异)、对目标技能的测试、认知方式与结构、以及学习者的态度和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理解)。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改进方法,它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