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点详解】
1. **古籍脱落文字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如果出现了文字遗漏或缺失的情况,这被称为“脱文”。这是一种常见的文本校勘问题,学者们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古籍来推测和补全文献中可能缺失的内容。
2. **《吕氏春秋》的撰写时间**:《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由秦相国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它原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因其包含八览,后世也称其为《吕览》。
3. **对的定义**:在古代诗词中,“对”指的是同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即上下两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这是诗词格律的重要规则。
4. **古韵分类**:古韵学家将韵分为三大类,其中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韵称为“入声韵”。
5. **“儒以文乱法”中的“文”**:这里的“文”指的是古典文献经典,意指儒家知识分子凭借经典文献干预法律。
6. **上古次浊声母**:上古次浊声母包括“帮非精照”等一组,这些声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次浊音的特点。
7. **“殊”的文中义**:“殊死战”的“殊”在这里指的是“死”,表示拼死战斗,不惜牺牲生命。
8. **五言律诗仄起式首句不入韵的平仄格式**:仄起式首句不入韵的平仄格式为“仄仄仄平平”。
9. **七言律诗仄起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平收式是指七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即“仄仄平平仄仄平”。
10. **“母猴”的文中义**:“故狗似玃,玃似母猴”中的“母猴”指的是猕猴,一种猴子的种类。
11. **古籍脱落文字术语**:古籍中脱落文字的现象被称为“脱文”或“脱字”。
12. **对转的条件**:对转是指同一韵部内的韵互相转变,要求主要元音相同,但韵尾可以不同。
13. **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有些动词可以表达使令他人的意义,如“项王怜而活之”中的“活”是使动用法,意为“使……存活”。
14. **《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而非春秋末年。
15. **判断句**:如“公,小人也”这样的句子,表示判断,指出某人具备某种特性。
16. **“者”字的用法**:“者”字在古汉语中可作代词,如“是故服事者简其业”,在这里指代从事某种事务的人。
17. **使动用法的例子**:“动作者归之于功”中的“动作者”具有使动用法,意为“使行动的人归功”。
18. **孤平规则**:在格律诗中,"平平仄仄平"型的句子,如果第一字是平声,第三字可平可仄;若第一字为仄,第三字必须用平,否则称为“孤平”。
19. **五言律诗平仄格式**: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包括仄起平收式和平起平收式。
20. **古汉语格律诗**: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遵循了格律诗的规则。
21.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关于古汉语声母变化的观点。
22. **“谒”字含义**:“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中的“谒”意为禀告或报告。
23. **双声现象**: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音现象。
24. **“涉河”含义**:“晋师三豕涉河”中的“涉河”意为渡过黄河。
25. **旁转**:旁转是指在古代汉语中,音韵相近且韵尾相同的韵可以相互转换。
26. **“详”通“佯”**:“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中的“详”是通假字,与“佯”同义,表示假装。
27. **“以为”含义**:“吾为公以为将”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的缩写,意为“让他成为”。
28. **“渐”字义异**:“蘭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中,“渐”分别表示浸泡和沾染,词义不同。
29. **“缘”字义解**:“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中的“缘”意为循着、顺着,表达依据事物和人的感情。
30. **“五声”**:“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中的“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乐音阶。
31. **“顿”字使动用法**:“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中的“顿”是使动用法,意为使军队驻扎或停留。
32. **守温汉字声母系统**:唐代末年的和尚守温最早用汉字来代表声母,这是汉字注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33. **读若、读如的用法**:这两个术语在古汉语中既用于注音,有时也会用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34. **“罪”与“取”的用法**:“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中的“罪”和“取”均为主动用法,不是被动。
35. **对转现象**:对转是古汉语语音演变中,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因主要元音相同而相互转变的现象。
36. **读如、读若的说明**:这两个术语常用于注音,有时也用本字来解释假借字,但并不总是如此。
37. **义疏**:义疏是对经文进行疏通解释的学术活动,旨在注解经文的含义。
38. **反切注音法**:反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通过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结合来标示另一个字的读音。
39. **迭韵(叠韵)**:迭韵是古汉语中两个字韵母相同的现象,是语音上的对应关系。
以上是对古代汉语中涉及的多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涵盖了文字脱落、古籍、诗词格律、语音变化、词汇用法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