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审计教学改革探析
####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面临着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进行适应性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审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其审计教育的转型显得尤为重要。
#### 二、相关概念
**1. 大数据**: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海量、高速增长的信息资产。它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征:数据体量巨大(Volume)、数据类型多样(Variety)、处理速度极快(Velocity)以及价值密度相对较低(Value),但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2. 云计算**: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它允许用户通过网络获取计算资源和服务,包括存储空间、应用程序、服务器等。云计算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动态可扩展性、虚拟化资源管理和高效的计算能力。
#### 三、大数据、云计算对审计的影响
**1. 促进事后审计向持续审计转变**:传统的事后审计往往在事件发生后进行,导致审计结果的时效性较差。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审计机构可以实时监控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从而实现持续审计。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异常情况。
**2. 促进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以往的审计工作主要依赖于抽样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计的全面性和深度。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得审计人员能够获取和分析更多的数据,实现总体审计。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深入地理解业务过程,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 促进相关关系的应用**: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相关关系进行数据分析,而不仅仅是依赖于传统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大数据环境中包含了大量的跨领域信息,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洞察,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和问题。
#### 四、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 问题一:重理论、轻实践**
- **现状**:许多高校的审计教育仍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尤其是在大数据审计方面的能力较弱。
- **建议**:高校应加强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和审计软件的引入,如E审通、中普审计系统等。同时,与大型数据企业如用友、金蝶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并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通过高校VNP通道实现远程连接审计专业云平台,模拟真实审计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问题二:课程设置未能接轨审计发展趋势**
- **现状**:课程体系中缺乏对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课程的重视,使得学生在面对大数据审计时缺乏必要的技术和方法论支持。
- **建议**: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统计学、计算机编程等基础课程的比例,并将其与审计专业课程相结合。鼓励学生学习大数据分析程序语言与工具、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等前沿技术,提升其数据分析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
#### 五、结论
面对大数据、云计算带来的审计变革,应用型高校必须积极应对,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培养出既掌握传统审计技能又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一代审计人才。这不仅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