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信息科技领域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和目标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内存扩展方法、I/O口与CPU的数据交换方式以及中断技术等核心知识点。这些知识是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在微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方面的能力至关重要。 课程内容涵盖了微处理器、运算器、寄存器、控制器、内部总线、总线接口、缓存器、内存储器、系统总线、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和外部设备等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以及软件接口编程方法。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通过基础理论课堂教学和习题练习进行,实验教学则通过验证、综合和设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和交叉、前后内容的结合和交叉的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考核方法由笔试和考查组成,笔试部分占总成绩的80%,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考查部分占20%,包括作业和平时出勤等成绩。推荐教材有史新福的《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等,参考书目包括杨素行、戴梅萼、周明德、雷丽文等人的著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从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到分析机,再到冯·诺依曼机,计算机体系结构经历了由机械式到电子式,再到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演变。冯·诺依曼提出的“存储程序”概念奠定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础,至今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仍遵循这一理念。此外,英国数学家艾兰·图灵的图灵机模型和图灵测试,也为可计算理论和机器智能领域奠定了基础。 现代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例如电子计算机ENIAC的问世,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ENIAC的规模庞大、耗能巨大,但它所采用的电子管技术、可编程性以及当时创纪录的计算能力,开启了计算机历史的新篇章。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知识结构,其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掌握这一课程的知识,对于学生未来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剩余46页未读,继续阅读


- 粉丝: 3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我的收藏
我的下载
下载帮助


最新资源
- chromedriver-linux64-141.0.7370.0(Canary).zip
- chromedriver-win64-141.0.7367.0(Dev).zip
- chromedriver-mac-arm64-141.0.7367.0(Dev).zip
- chromedriver-mac-x64-141.0.7367.0(Dev).zip
- chromedriver-win32-141.0.7367.0(Dev).zip
- AI+技术转移服务如何帮助技术转移机构提升效率?.docx
- AI+技术转移解决方案有哪些关键优势?.docx
- AI+技术转移服务如何解决传统技术转移中的痛点?.docx
- AI+数智应用工具如何助力技术转移机构应对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docx
- AI+数智应用技术转移如何帮助机构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docx
- AI+数智化科技管理服务平台与传统管理系统有何区别?.docx
- AI+数智应用科技活动服务机构能为政府带来哪些实质性改变?.docx
- AI+数智应用科技活动服务商能为政府带来哪些独特的价值?.docx
- AI+数智应用科技活动组织与服务如何确保科技平台发展可持续?.docx
- AI+数智应用驱动的科技活动组织与服务怎样保障服务的有效性?.docx
- 高校科技管理面临挑战,有没有基于AI+数智应用的综合性解决方案?.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