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互联网金融+品牌质押”模式,旨在缓解农业经营主体因缺乏传统抵押物而面临的融资难题。通过这种新型的贷款方式,拥有知名品牌的农业经营主体可凭借其品牌价值获得贷款,从而提高其获得融资的机会。例如,“红刚”牌青扁豆和“松林牌”猪肉等品牌通过这一模式,成功获得了总计1600万元的贷款。
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是由上海市农委牵头,联合农业保险、银行、互联网金融、资产评估、企业征信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共同推进的创新项目。获得贷款的主体需拥有“上海市著名商标”或“上海名牌产品商标”,并经过专业机构的评估和信用服务机构的征信报告审核后,可以申请不超过品牌评估价值3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贷款。
作为项目的一部分,上海还计划建设“上海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支持“互联网金融+品牌质押”贷款项目的发展。通过这一平台,将探索将企业品牌、植物新品种权、农业领域专利技术、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等无形资产作为贷款质押品,进而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项目还包括开发“互联网金融+品牌质押”贷款保证保险产品,创建财政、金融、保险和互联网合作的新型支农服务模式。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上海市农委在实施过程中引入了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保证保险服务,以降低贷款风险,并确保资金借出人的利益。此外,第三方机构也被引入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险,确保贷款前的品牌商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
融资渠道上的创新是该项目的另一个亮点。它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来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在保证安全、合法的前提下,节约成本。当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满足所有融资需求时,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中环支行将提供包销托底服务;而在融资成本过高时,直接由该行提供贷款服务,利率不高于央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
整体来看,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而且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品牌质押获得的贷款,将使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这一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为农业领域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还促进了农业与金融、互联网等现代服务的深度融合,为探索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短缺、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最终,这一模式的目标在于形成一套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金融服务模式,从而支持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