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抛石护岸作为一项水工建筑工程,以其经济性和适应性,在河湖海岸带的护岸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水下抛石护岸施工组织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旨在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适用于一个工程量为13500立方米的水下抛石项目。
在工程前期的准备阶段,对器材设备的准备十分关键。本工程需动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如经纬仪、GPS、全站仪、回声仪、流速仪等,以便准确获得水下地形数据。同时,驳船、铁锚、钢丝绳等定位器材和救生圈、导航标等安全设备也应备齐,以保证施工安全。在此基础上,对水下地形进行测量,利用GPS和全站仪测绘出精确的水下地形图,进而划分出合理的抛投网格,一般采用10m×10m的布局,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但不超过20m×10m的范围,以确保抛石的均匀分布和稳定性。
接下来,在抛投试验阶段,需要测量水流速度和水深,并对石块的重量进行称重。依据这些数据,计算出冲距参数,并确定抛投系数K值,这是实际抛投作业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定位船在抛投过程中的稳定性是成功实施抛石护岸工程的关键之一。通过定位船来确定石料船的水面定位坐标,运用GPS技术进行精确定位,并设置地锚以固定船体。定位船抛锚的顺序应遵循“外上游主锚、里上游锚、里下游锚、外下游锚”的顺序,以确保定位船能在水流中保持稳定。
抛石船的准备工作也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经过严格排档验收的抛石船,只能接受符合规格要求的块石。船只挂靠定位船后,船尾需下锚以保持稳定,然后根据之前划分的网格进行依次抛投。在人工抛投阶段,工作人员需遵循特定的顺序和策略:先远后近,先上游后下游,先点后线,先深水区后浅水区。这样的抛投顺序有助于确保抛石作业的均匀性和分层进行,从而避免了抛石后的零散堆积,保障了抛石体的整体稳定性。
在整个施工组织方案中,科学合理的测量、试验和定位,加上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人工抛投,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几个关键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严密的组织,以便应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水位、流量、流速、流向等自然因素,以及航运等人为因素。
最终,通过本抛石护岸施工组织方案的精心规划和严格实施,可以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达到预定的护岸效果。这不仅可以增强河湖海岸带的防护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同时也能提升相关水域的航运条件,促进河流和海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该施工组织方案的详细规划和合理实施,对于水上工程项目的成功完成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