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5. 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5.1 公司经理是职业卫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确保所需资源的投入,并对职业卫生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和监督。
5.2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职业卫生工作负直接责任,需定期检查和评估职业卫生状况,及时消除职业危害隐患。
5.3 员工个人应遵守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主动参与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
6. 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6.1 公司应按照国家规定,对存在或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项目进行申报,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6.2 每年更新职业危害因素清单,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职业危害情况。
7. 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7.1 定期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使员工了解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2 新入职员工须接受职业卫生培训,掌握基本的职业安全知识。
8. 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维护检修制度
8.1 设立专门的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8.2 对防护设施的维修保养情况进行记录,定期评估其效果。
9. 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9.1 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为员工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正确使用方法。
9.2 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完好性,破损或过期应及时更换。
10. 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
10.1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职业健康档案,跟踪职业健康状况。
10.2 保密员工的健康信息,仅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和提供。
11.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11.1 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实施职业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同时”原则。
12. 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12.1 在存在职业危害的工作场所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告知员工潜在的职业危害和防范措施。
13.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13.1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13.2 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上级部门和相关机构报告事故情况。
14.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14.1 制定详细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进行演练,提升应对能力。
14.2 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预防措施。
15. 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预案
15.1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职业卫生事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
15.2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16. 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16.1 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业特点,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降低职业危害风险。
17.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17.1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
总结来说,该文件提供了XX公司全面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框架,涵盖从预防、控制到应急响应的各个环节,旨在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体现了企业对员工健康与安全的重视。这些制度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通过定期的培训、监测和评估,确保职业危害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减少职业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