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研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过于依赖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转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和团队协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理念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深化,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发现、自我研究、自我探索的内在需求,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是激发学生这种内在需求的关键。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发现和感悟,尝试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发现是探究的起点,学生的好奇心可以驱动他们提出问题,深入思考。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花生米”的细节进行探讨,通过读、思、讨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人物品质。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合作,培养他们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例如,在教授《草原》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绘画,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颜色的涂抹中感知草原的美丽,这既锻炼了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合作学习也是重要的部分,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在互动中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技巧。教师要适时组织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观点,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诸葛亮为何用“借”字,以及曹操的“火箭”是否会影响任务完成,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考。
此外,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培养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例如,读完《乌鸦喝水》和《小猴子捞月》后,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新颖独特的见解,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学习者。教师应以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身份,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促进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