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公有制造林的发展与模式——以XX市为例
#### 一、背景介绍
XX市位于京津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拥有960万亩土地,但由于沙地和低洼盐碱地较多,使得该地区的林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长期以来,由于土地资源紧张以及林业投入的限制,“三难”问题——筹资难、植树难、管护难,严重制约了当地林业的发展。然而,近年来,XX市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成功激发了民间力量参与到林业建设中来,实现了非公有制造林的快速发展。
#### 二、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中期)
- **背景**:随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
- **主要举措**:为应对风沙、雹灾等自然灾害,XX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林网营建工程,重点在于林网建设。
- **特点**:土地承包给农户后,树木的种植与管理责任也被分配到了农户手中。通常采用统一栽植的方式,然后按比例分配收益。
##### 第二阶段(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
- **背景**:随着党的农村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发展林果业的热情高涨。
- **主要变化**:
- 果树面积迅速增加,个人承包果园变得越来越普遍。
- 防护林也开始向联户、大户承包的方向发展。
- 利益分配逐渐向个人倾斜。
#####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今)
- **背景**:非公有制造林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 **主要举措**:
- 重点开发沙荒地和次耕地,鼓励个人投资建设速丰林基地和名特优新果品基地。
- 实施多种经营模式,包括拍卖、承包、租赁等,确保“国家要绿,群众得利”。
- **特点**:随着速丰林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个体造林者开始转向片林的营造,因其投入少、管理简便且收益稳定。
#### 三、主要经营模式
##### 承包制
- **定义**: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国家,但个人可以通过承包获得使用权。
- **案例**:
- 马福民承包村里秃渠秃路及公墓绿化项目,每年向村里支付费用,所有造林收益归自己所有。
- 邓绍表承包了董村乡七个村庄的农田林网建设项目,计划连续五年植树50万株。
- 马建旺自筹资金60万元,承包1000亩土地用于育苗和速丰林、经济林的种植。
- **优点**: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造林和管理的积极性。
##### 拍卖制
- **类型**:
- 拍卖宜林地使用权,个人竞标获得使用权,期限较长,可以继承和转让。
- 拍卖树木所有权,对已植幼树进行拍卖,个人负责后续管护,收益后扣除成本后归个人所有。
- **案例**:
- 张志良通过竞拍获得了吉城村“三荒”地30年的绿化权,现已完成大量植树工作。
- 大厂县祁各庄乡亮甲台村通过拍卖渠段使用权,6户村民以低价获得使用权,并成功种植了大量树木。
- **优点**:有效利用社会资金,促进了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 股份合作制
- **定义**:以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利润按股份比例分配。
- **案例**:
- 曹家务乡通过股份合作制集中连片营造4000亩速丰林,三家单位按不同比例持股,共同承担风险与收益。
- **优点**:降低了农民的资金门槛,同时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实现了共赢。
#### 四、总结
XX市非公有制造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政府主导到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的过程。通过承包制、拍卖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仅解决了“三难”问题,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林业的发展。如今,XX市的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林木蓄积量大幅增长,许多乡村依靠林果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非公有制造林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