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数据库的事务控制机制是其核心功能之一,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事务是一组数据库操作,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这四个关键属性,简称ACID特性。
1. **原子性 (Atomicity)**: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撤销。如果在事务执行过程中出现错误,所有更改都将回滚,以维护数据的完整性。
2. **一致性 (Consistency)**:事务完成后,数据库必须处于一致状态,即所有规则都应用于事务的修改,保证数据完整性。成功事务会使数据进入新的状态,失败事务则回滚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
3. **隔离性 (Isolation)**:事务的修改与其他事务隔离,避免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等问题。Oracle提供不同级别的事务隔离级别,如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和串行化(Serializable)。
4. **持久性 (Durability)**:一旦事务提交,对数据库的修改就会永久保存,即使系统故障,也能通过日志恢复。
在Oracle 12c中,事务是隐式自动开始的,但用户需要显式结束事务。通常,事务结束的情况包括:
- 提交COMMIT语句。
- 撤销ROLLBACK语句。
- 执行数据定义语句(如CREATE、DROP或ALTER)后自动提交。
- 执行数据控制命令(如GRANT、REVOKE)后自动提交。
- 正常断开数据库连接或退出SQL*Plus环境,自动提交;否则,自动回滚。
提交COMMIT语句时,Oracle执行以下步骤:
1. 在回滚段记录事务已提交,并分配唯一的系统变更编号(SCN)。
2. 启动日志写入进程(LGWR),将SGA区的重做日志缓冲区中的数据和SCN写入重做日志文件。
3. 释放事务使用的系统资源。
4. 显示通知,告知用户事务已成功提交。
例如,向数据库表中添加数据并提交事务的SQL操作可能如下:
```sql
SQL> INSERT INTO scott.emp VALUES (...);
SQL> COMMIT;
```
这个过程会插入指定的数据,并通过COMMIT语句确保这些更改被永久保存在数据库中。
了解和掌握Oracle的事务控制机制对于数据库管理员和开发人员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数据库应用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和性能考虑选择合适的事务隔离级别,并合理使用COMMIT和ROLLBACK语句,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