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专门研究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之间根本规律的科学。它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教学策略、学习动机等方面。
2. 研究方法: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或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手段之一。其他方法还包括调查法、个案法和测验法。
3. 教育心理学人物:桑代克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他的贡献在于提出学习的联结主义理论,即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4. 需要层次理论:由马斯洛提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5. 负强化:负强化是指通过移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概率,例如题目中的例子B,拿走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以减少其犯错的行为。
6.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最有利,过高或过低的动机都可能降低学习效率。
7. 模象直观:在教学中,使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等非实物形式进行的直观教学属于模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
8. 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强调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9. 动作技能形成: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通过反复练习可以逐步提高技能的自动化程度。
10. 迁移类型: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正迁移(积极影响)和负迁移(消极影响)。
11. 认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认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等,目的是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12. 有结构问题:有结构问题是指条件和目标明确,通过逻辑推理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13. 问题解决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苛勒的顿悟说、杜威的分阶段说都是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则主要涉及条件反射。
14. 投射自我:指的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15. 人际关系成分:认知成分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包括对他人特征、态度和行为的认知。
16. 偏执型人格:描述的个性特点是过高估计自己能力,自尊心强但又自卑,易嫉妒,看问题主观,可能具有偏执倾向。
17. 虚恋:指不是出于真实的情感吸引,而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或填补精神空虚的恋爱行为。
18. 过度学习:为了达到最佳记忆效果,学习程度应超过150%,即适度的重复和巩固。
19. 同化性迁移:当新学习的经验能被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时,称为同化性迁移。
20. 社会自我: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对自己角色、地位、权力等的意识,是自我概念的一个方面。
【多项选择题知识点】
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穿插学科,结合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同时具备理论和应用的特性。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原那么:客观性、开展性、实践性、系统性和教育性是研究的基石。
3. 遗忘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同化学和动机说均是解释遗忘现象的理论。
4. 提升内部动机方法:正确运用奖惩、激发求知欲、满足缺乏需要和有趣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5. 技能的特点:技能是后天形成的、符合法那么的活动方式,但并非所有习惯都是技能,技能与知识和能力转化有关。
6. 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指导教学、程序化训练、定形训练、交互式教学和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方法。
7. 问题解决特征:认知性、操作性和目标指向性是问题解决的基本属性。
8. 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比较法、投射法和反省法是常见的自我认知手段。
9. 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和避免争论都是增进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10. 择业心理障碍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主动交往、适应变化、培养自我认识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对于克服择业心理障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