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股权结构规范上市公司治理
近两年来,无论是深化国企改革,还是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成为一个卡脖子的关键环节。因此,规范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显得十分紧迫,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投资者、监管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下面,我想就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规范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的问题,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需要
一般来说,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法人治理之间有其紧密的逻辑关联。对于具有不同股权构成的公司,无论股权结构相对分散,还是相对集中,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确定的原则,都是相同的。但能否根据不同的股权结构,对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权责利关系及三者之间有效制衡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于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就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目前公司股权构成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具有决定性影响。这是由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以下特点决定的:一是,一股独大的现象相当普遍。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50%的有890家,占全部公司总数的79.2%,其中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75%的63家,占全部公司总数的5.62%。而且第一股东持股份额显著高于第二、第三股东。二是,大股东中国家股东和法人股东占压倒多数,相当一部分法人股东也是国有控股的。统计表明,第一股东为国家持股的公司,占全部公司总数的65%;第一股东为法人股东的,占全部公司总数的31%。两者之和所占比例高达96%。
这种国有股一股独大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不容低估。首先,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正在探索和建立过程之中,出资人代表不在位的现象比较普遍,相当多的上市公司仍然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管理部门不恰当的种种干预。所有者的治理和行政性管理常常混为一谈。其次,相当多的以国有股为大股东的公司是由其控股母公司资产剥离包装后上市的,母公司原有的优良资产和精良人员构成了上市公司的主体,而非主业和不良资产以及辅业人员留在了母公司,这就使得这类上市公司似乎欠有母公司的经济债、感情债,在人员、业务、利益等诸多方面都与其母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以国有股
在当今经济形势下,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紧密关系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上市公司这一特殊的经济实体中,股权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决策有效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优化股权结构成为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必经之路,对保护投资者权益和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股权结构的优化有助于解决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现象。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超出了合理范围时,会使得公司的决策权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得其他股东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甚至可能成为大股东滥用权力、进行不公平关联交易和内部人控制的温床。通过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引入多元化的股东,可以形成更为制衡的股权结构,从而保护小股东的权益,实现全体股东的共同利益。
优化股权结构有利于提升董事会的独立性。一个健康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应当保证董事会可以独立地对公司重大事项做出决策,不受任何单一股东或外部因素的不当影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提高独立董事的数量和影响力、调整内外部董事的比例是必要的举措。通过建立更为独立的董事会,可以确保其有效履行受托责任,公正地代表全体股东利益,避免利益输送和权力滥用。
同时,优化股权结构也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合理的薪酬体系和长期激励计划,如股票期权,能够有效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他们更加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而健全的监督机制,包括严格的审计、信息披露和法律责任体系,则能为管理层的行为设置边界,防止其背离股东和公司的利益。这些措施共同作用,有助于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在政策层面,规范上市公司治理还需要来自政府的有力支持。改革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推动国有股减持、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公众股东,能够进一步分散股权结构,促进市场化的公司治理。此外,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保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运作的重要手段。
在公司内部,还需不断强化董事会的功能,推进独立董事制度,确保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同时,应当完善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的行为与公司长远利益保持一致。
优化股权结构是规范上市公司治理、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基石。在深化国企改革和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到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这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还需要公司内部的积极配合和不懈努力,以实现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为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