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生物学中的内环境概念: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通常高于其生活的血浆,因为细胞代谢会产生CO2。
2. 物质交换过程: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血液中的药物需要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被细胞吸收。组织液是组织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物质的主要媒介。在正常情况下,组织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 神经兴奋传导: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导。在电位变化的曲线中,可以看到从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的变化。
4. 人体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如下丘脑)也能释放激素。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成年后虽然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但身高停止增加的原因主要是骨骼不再生长,而非生长激素停止分泌。饥饿时,肝脏会分解肝糖原释放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
5. 神经兴奋传递:膝跳反射中,兴奋沿神经纤维单向传递。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元间传递,通过突触结构。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动作电位会增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通过胞吐方式释放。
6.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该病是因为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主要因素。胰岛素受体不是自身抗原,而是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失或功能障碍的胰岛素无法正常作用。
7. 艾滋病(AIDS):AIDS患者最终死亡通常是由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易感染其他病原体。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而非B淋巴细胞。HIV有潜伏期,但并非因为复制能力弱,而是因为免疫系统在早期能控制病毒。目前尚无根治AIDS的特效药。
8. 人体免疫系统: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的一种异常反应,具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下降,患肿瘤风险增加。记忆细胞在再次接触抗原时能迅速激活免疫反应,但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9. 植物激素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通常需要预实验确定大致范围。从图形看,最适浓度可能在a、b或c之间,需要进一步精确。处理时间和侧芽等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10. 生长素的作用: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极性和非极性运输,主要在生长旺盛部位积累,但不直接参与代谢,而是调节代谢。对于根和茎,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两重性。
11. 生长素类似物应用:植物茎的向光性说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生长差异,而非两重性。充足的氧气有助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防止落花落果。
12. 种子休眠与激素:种子的休眠与激素如脱落酸(ABA)、赤霉素(GA)等有关。ABA通常抑制种子萌发,而GA能打破休眠。激素间的平衡调节种子状态。激素的变化由基因表达调控。
13. 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数量,是衡量种群数量的重要指标,影响种群动态和种群生态学研究。
以上内容详细阐述了生物学中涉及的内环境、物质交换、神经传导、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植物激素以及种群生态等多个知识点,涵盖了高中生物课程中重要的理论和实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