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乘除巧算是提升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的重要技巧。这一知识点主要针对四则运算(加、减、乘、除)中的乘除部分,尤其在面对较大数字或者特定数字组合时,通过巧妙的运算法则和规律来简化计算过程。以下是基于"部编版第十三周 乘除巧算.doc"和的内容,对乘除巧算的详细解释:
理解凑整的概念。在乘除法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固定的乘积,例如2×5=10,4×25=100,8×125=1000,来简化计算。通过将乘法中的数字组合成这些固定乘积,可以快速得到结果。例如,在例题1中,利用25×4=100,8×125=1000这样的组合进行计算,可以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掌握运算定律的应用。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和乘法分配律(a×(b+c)=a×b+a×c)等基本定律是巧算的基础。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定律,可以改变数字的位置和组合,使得计算更为简便。例如,例题1中的第4题,先将125×8=1000,2×5=10进行计算,然后再相乘,使得原本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
再者,注意数字的拆分和组合。在乘除巧算中,有时候我们需要将一个数拆分成更便于计算的部分,如例题2中的16×125,可以转化为2×(8×125),利用已知的乘积进行计算。同样,对于更大的数字,如16×25×25,可以拆分为4×4×25×25,进而简化计算。
了解特殊乘法技巧。对于特定形式的乘法,如两位数乘两位数,当被乘数和乘数的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为10时,如82×88,可以采用首位数字加1后相乘,末位数字相乘的方法快速得出结果。例如82×88=7216,72为首位数字相乘的结果,16为末位数字相乘的结果。
在乘除巧算的训练中,需要多做练习以熟练掌握这些技巧。训练一和训练二给出了不同类型的题目,如25×23×4,125×32×25等,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训练三则涉及了三位数的乘法和特殊的乘法技巧,如72×78,81×89,需要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
乘除巧算是一种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的策略,它要求学生不仅熟悉基本的乘除法,还需要掌握凑整、运算定律、数字拆分等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熟练运用。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操作,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应对各种复杂的乘除运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