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编译原理(龙书)第二版(完整)

preview
共1个文件
pdf:1个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0 9 下载量 48 浏览量 更新于2012-10-30 1 收藏 24.13MB ZIP 举报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Alfred V. Aho、Monica S. Lam、Ravi Sethi和Jeffrey D. Ullman合著,因其封面的龙形图案而被广大读者亲切地称为“龙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是学习编译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第二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扩展,更加贴近现代编译技术的发展。 编译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核心知识点: 1. **词法分析**:这是编译器的第一步,将源代码转换为单词符号流。这个过程通常通过正则表达式和扫描器生成器如Flex来实现,它识别并分类输入文本中的标识符、关键字、运算符和常量等。 2. **语法分析**:接着,编译器对词法单元进行解析,构建抽象语法树(AST)。这涉及到上下文无关文法(CFG)和解析算法,如LL解析、LR解析或LALR解析等。 3. **语义分析**:在语法结构确定后,编译器进行语义检查,确保程序符合语言的语义规则。这包括类型检查、常量折叠、作用域管理等。此外,还会生成中间代码,如三地址码,便于后续优化。 4. **优化**:编译器对生成的中间代码进行优化,包括删除冗余操作、循环展开、常量传播等,以提高目标代码的运行效率。 5. **目标代码生成**:编译器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代码,可以是汇编代码或直接是二进制机器码。这个阶段可能涉及寄存器分配、指令选择和代码布局等。 6. **运行时系统**:编译器的工作并非仅限于生成代码,还包括设计和实现运行时环境,如垃圾回收机制、异常处理、动态类型支持等。 《龙书》第二版对这些概念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涵盖了编译器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最新的编译技术进展。书中还引入了大量示例和习题,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书中还涵盖了编译器构造工具,如Yacc和Lex,以及现代编译器设计中的前沿话题,如面向对象编程的支持、泛型编程、并行和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编译问题等。 《编译原理(龙书)第二版》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编译器设计的教材,适合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软件开发者和研究者学习。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编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还能掌握实际构建编译器所需的技术和技巧。
身份认证 购VIP最低享 7 折!
30元优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