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er线性分类器**,也称为Fisher判别分析(FDA,Fisher's Discriminant Analysis),是一种经典的统计学方法,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阶段。该方法由Ronald Aylmer Fisher在1936年提出,旨在寻找能够最大化类别间差异同时最小化类别内差异的线性组合,从而实现数据的有效分类。
**基本原理**:
Fisher线性分类器的目标是找到一个投影向量,使得不同类别的样本在新坐标系下的投影距离最大化,同时在同一类内的样本投影距离最小化。这个投影向量被称为Fisher得分。通过最大化类间散度(Between-Class Scatter)和最小化类内散度(Within-Class Scatter)的比值来确定这个最优的投影方向。
**计算过程**:
1. **计算均值**:对于每个类别,计算其样本的均值向量。
2. **计算类间矩阵**:考虑所有类别,计算类与类之间的均值向量的差异,形成类间散度矩阵(S_B)。
3. **计算类内矩阵**:对于每个类别,计算其内部样本相对于类别均值的平方和,然后取平均,得到类内散度矩阵(S_W)。
4. **求解Fisher得分**:找到一个线性变换向量w,使得w^T S_W w最小,同时w^T S_B w最大。这可以通过求解拉格朗日乘数问题解决,即解下面的优化问题:
\[ \max_w \frac{w^T S_B w}{w^T S_W w} \]
5. **投影数据**:将原始数据集沿着找到的Fisher得分向量w进行投影,得到新的低维特征空间。
**优点**:
- **降维**:Fisher线性分类器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维度,同时保持或提高分类性能。
- **线性**:算法简单且易于理解,计算复杂度相对较低。
- **分类性能**:在两类问题上表现优秀,尤其适用于类别分布明显的数据集。
**局限性**:
- **假设前提**:Fisher线性分类器假设数据服从高斯分布,且各类别的协方差矩阵相等,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不成立。
- **对异常值敏感**:如果数据集中存在异常值,可能会严重影响Fisher得分的计算。
- **非线性问题**:对于非线性可分的数据,Fisher线性分类器可能无法达到理想分类效果,这时需要结合其他非线性方法如核Fisher判别分析(KFDA)。
**应用场景**:
Fisher线性分类器常用于生物信息学、图像识别、文本分类、信号处理等领域。例如,在人脸识别中,Fisher准则可用于提取具有区分性的面部特征;在文本分类中,它可以帮助找出区分不同主题的关键词。
**与其他方法比较**:
- **PCA**(主成分分析)关注于数据的总体变异,而Fisher线性分类器更关注于分类任务。
- **LDA**(线性判别分析)是Fisher线性分类器的广义形式,考虑了多类别情况,但假设所有类别共享相同的协方差矩阵。
- **SVM**(支持向量机)也是一种分类方法,它通过找到最大边界间隔来分类,与Fisher线性分类器的思路有所不同。
Fisher线性分类器是基于统计学的特征选择和降维方法,适用于线性可分数据,尤其在两类别问题上表现突出。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问题和数据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分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