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课堂教学实践的初探表明了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积极体验并在认知上获得发展。该过程相较于浅层学习和机械性学习,更注重教学的本质,并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本次探讨的重要内容。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品格与能力。深度学习是实现这种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文中提到的两个教学案例,分别关于速度概念的建立和气泡运动规律的研究。在速度概念的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如使用百度地图推荐路线的比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设计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讨论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主动参与和体验,从而构建起速度的概念。通过这种实践,学生能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核心素养。
在气泡运动规律的研究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过山车、跳楼机视频作为课堂引入,继而引导学生讨论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何不同。通过对气泡在玻璃管中上升的观察,学生能够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测量气泡的运动速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小学数学的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跨学科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此外,文中提到的几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例如“相同时间比路程”和“相同路程比时间”,都是学生在之前学习中接触到的概念。文章强调,仅仅机械记忆这些定义是不够的,深度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构建知识,这样才能实现科学思维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深度学习的实现还依赖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需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问题导向学习、合作探究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案例中提到的“比快慢”的教学活动设计,便是一种情境教学的应用,它通过模拟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比快慢”的过程中,积极构建知识并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强调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将学生的个体经验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最终达到培养具有深度思考能力和科学思维素养的学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