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 IEC61850 与 MMS:变电站通信协议的进化之路**
一、背景:IEC61850 的前世今生
从 2001 年开始,国家电网开始全面引进 IEC61850 变电站通信协议。这一历史性的决策,标志着中
国电力行业的通信标准开始与国际接轨,也意味着中国电科院和电力行业的同仁们开始面对一项全新
的挑战: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一长达上千页的通信标准。
在此之前,国内的通信规约五花八门,各有各的标准,而国内的研发人员也从未接触过如此庞大的通
信标准。而 IEC61850 在传到国内之前,国外的 ABB、SIEMENS、施耐德、ALSTOM 和美国电科院等
已研发出了基于该标准的产品。
IEC61850 的核心通信协议——MMS 协议,原本是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通信协议。这一发现让人惊讶
,却也揭示了标准通用的魅力。在将这一通信协议引入变电站通信领域的过程中,中国电科院和电力
行业的同仁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将全英文版本翻译成中文版,为国内的电力通信发展奠定了基
础。
二、IEC61850 与 MMS:变电站通信的基石
IEC61850,全称为“IEC 61850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61850”
,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国际标准。该标准不仅定义了变电站内设备间
的通信协议,还定义了变电站与上级调度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协议,为电力系统的通信提供了统一的
标准。
其中,MMS(制造报文规范)协议是 IEC61850 中的核心通信协议。它定义了设备间的通信报文格式
,使得不同设备间可以准确无误地进行信息交换。MMS 协议的应用,使得变电站内的各种设备可以像
工业机器人一样,通过标准的通信协议进行协同工作。
三、国产 IEC61850 CMS 与 GSP 协议栈开发
在 IEC61850 和 MMS 协议的基础上,国内的电力行业开始开发自己的 CMS(变电站监控系统)和
GSP(通用变电站协议)协议栈。这些系统不仅实现了对变电站内设备的监控和控制,还实现了与上
级调度控制中心的通信,确保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开发过程中,国内的研发团队遇到了许多挑战。他们不仅要理解 IEC61850 和 MMS 协议的原理,
还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电力系统中。同时,他们还要考虑到电力系统的特殊性,如电网的复杂性、设
备的多样性等。